天文学的发展与人类文明的进步息息相关,对于了解人类文化和历史演变也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完美的总结应具备简洁明了、准确有力的特点。以下是总结撰写的一些技巧和要点,供您参考和借鉴。
马克思理论论文篇一
近年来,随着电脑的普及,人们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有所提高。但一些高校在计算机公共课程作用的认识方面存在着偏差,认为多数学生对计算机知识已有一定的掌握,在教学中偏重于计算机理论知识或者计算机实际操作的讲授,忽视了对学生“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2010年7月,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组成了“九校联盟”,在西安交通大学召开了第一届“九校联盟计算机基础课程研讨会”,并发表了“计算机基础教学发展战略联合声明”,声明指出:“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潜移默化地使他们养成一种新的思维方式,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概念对问题进行求解、系统设计和行为理解,即建立计算思维。九校联盟(c9)旗帜鲜明地把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级人才的计算思维能力作为计算机基础教学的一项重要的、长期的、复杂的核心任务,为国内高校的计算机公共课程的教学引领了方向,树立了标杆。”[1]由此可见,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教学中“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对提升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我校计算机公共课程的研究现状。
我校计算机公共课程主要包括“计算机文化基础”、“程序设计基础”两门课程,这两门课程都是有利于培养学生计算思维的重要课程。新形势下,对计算机公共课程的改革非常必要。要通过教育教学理念的转变,教学内容的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创新,不断提升大学生计算机文化素养。对于我校开设的计算机公共课程,课程组通过在新生中开展问卷调查、编写基于“计算思维”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的教材、编写基于问题求解教学模式的教材、编制试题库、修订完善考核方法、进行mooc建设等五个学期一系列的教学改革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2我校计算机公共课程的研究与实践内容。
2.1研究内容。
(1)基于“计算思维”的教学模式在计算机公共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实践。我校选取了“程序设计基础”和“计算机文化基础”两门计算机公共课程,并通过这两门课程的教学进行基于“计算思维”的教学模式应用实践,同时验证计算思维在计算机教育教学中起到的积极作用。
(2)建设“计算机文化基础”mooc和“程序设计基础”课程站。在“计算机文化基础”和“程序设计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充分融入“计算思维”的核心思想,设定“以学生为中心,以任务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将任务逐步分解为知识点。知识点的拆分遵循“小而精”的原则,围绕知识点提供微课视频、在线测试、习题作业、在线讨论等多方位教学模块资源,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运用网络学习的平台实现随时随地教与学,对学习的平台的教学内容进行不断的完善与改进,使计算思维在网络自主学习模式中得到进一步的体现。
2.2采用的方法。
2.2.1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任务驱动式教学属于一种基于“计算思维”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主要负责提出任务、演示任务操作过程、辅导学生完成实验、对内容和问题进行总结归纳、布置课后作业。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查阅资料、相互讨论,利用计算机科学的思维和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我校计算机驱动式教学模式的实验任务,主要选自于学生进入工作岗位承担的“经理助理”在一年中不同阶段的工作任务,如制作“员工之家”期刊、制作产品销售年报、制作公司产品宣传演示文稿等,通过这些工作任务促进学生的求知欲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相互合作,在思考和动手实践中逐渐培养计算思维的能力。
2.2.2基于问题求解的教学模式。2006年,周以真教授首次提出“计算思维”的概念,其中就包含“问题求解”的思维活动。教师通过对计算机领域一些经典问题的分析,求解过程的详细讲授,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经典问题有:梵天塔问题、博弈问题、背包问题、判断谁在说谎问题、哲学家共餐问题,等等。将案例所蕴含的计算思维与方法渗透其中,以此来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2]。
2.2.3构建基于“计算思维”的网络自主学习模式。基于“计算思维”的网络自主学习模式主要是将教师的教学指导行为和学生的自主学习行为结合起来,达到合理利用网络资源的目的,?用先进科学思维方法获取知识,学会自我思维,自我获取有效信息,掌握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3]。我校基于“计算思维”的网络自主学习模式主要体现在构建了“计算机文化基础”mooc和“程序设计基础”课程站。
3研究过程。
3.1研究准备阶段。
在研究的准备阶段,主要通过收集目前有关计算思维方面的各种材料,包括理论资料和实践材料等,开展对当前高等教育计算机公共课程教学现状的调查和研究。采用调查问卷、查阅等方法,对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教学中“计算思维”方法的运用情况进行有计划、有系统的研究,并对“计算思维”相关学科的资料进行分析、比较、归纳,为整个研究的完成打好基础。
3.2理论探究阶段。
在理论探究阶段,主要在理论层面上摸索探讨“计算机文化基础”、“程序设计基础”课程教学中的“计算思维”的思维原理、思维方法的运用以及思维能力的培养,包括计算思维的发展历史,在教学中如何应用计算思维方法,在教学中如何培养计算思维能力,如何发挥计算思维在教学中的作用以及计算思维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地位等,并采用了描述性法及多种思维方法。
(1)描述性法。对“计算思维”在最初定义的基础之上,将前人在计算思维方面取得的研究成果通过自己的理解验证、加工改进,赋予其新的定义和解释,并得到计算机科学界以及教育界学者们的认可,接受采纳并融入“计算思维”的计算机公共课程教学模式中。
(2)思维方法。计算思维是一种思维,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方式,教学中可使用归纳演绎、类比推理、综合分析等方法。这种思维将问题分解成大小不同的部分,并且利用所掌握的计算知识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计算思维能增强学生解决模糊的、复杂的或开放性问题的自信心,因此,任何学科背景或年龄段的学生都应该学习培养个人的计算机思维能力,这是一种让人受益的技能。
3.3教学实践阶段。
本阶段主要是承接上述部分的理论探究,在教学实践中构建以“计算思维”为导向的课程内容,运用计算思维方法进行课堂教学。首先设计了“计算机文化基础”、“程序设计基础”课程,设计了任务驱动式的教学模式和基于问题求解教学模式的教学方案,围绕计算思维方法和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构建基于“计算思维”的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并将其应用到“计算机文化基础”、“程序设计基础”两门课程的教学当中。通过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的了解和分析,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中,教师将知识点巧妙地融入教学任务,围绕实际“任务”展开教学。老师引导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进入学习情境,给学生亲切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4]。在“程序设计基础”教学过程中,老师要适当的引导学生进行计算机程序的设计,重视教学课程的'整体结构,利用一些案例进行课程内容的讲解,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教学中要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主导[5]。另外,为满足新形势下以“计算思维”为导向,突出重基础、强能力的基础教学,构建了“计算机文化基础”mooc和基于“计算思维”的“程序设计基础”课程教学网站,进一步补充了课外教学内容。
3.4总结评析阶段。
这个阶段主要是针对整个基于“计算思维”的计算机公共课程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效果,包括“计算机文化基础”mooc的教学效果,“程序设计基础”网站的使用效果等,从网络平台使用、学生成绩、学生问卷调查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评价与总结。
4研究成果与不足。
4.1成果的主要内容。
为了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使计算思维更好地应用于“计算机文化基础”和“程序设计基础”等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的教学中,我校进行了基于“计算思维”教学模式的研究,取得了以下主要成果。
(1)建立了“计算机文化基础”mooc,并将“计算思维”教学模式中的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融入到mooc教学中。
(2)对于“程序设计基础”课程,完成基于问题求解的教学模式的实施方案并将其整理编写成自编教材。
(3)建立了“程序设计基础”教学网站。
(4)发表了《应用型本科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与实践》学术论文。我校基于“计算思维”教学模式研究成果的内容丰富,包括了两门课程的实施方案,“计算机文化基础”mooc资源建设(视频录制、讲义、题库制作等),“程序设计基础”课程网站资源建设(动画演示、视频、教案、基于问题求解例题等)及相关教学改革论文。在“程序设计基础”课程网站中包含有动画演示,能够更好地展现编程思路,有利于学生对编程方法的掌握。
4.2不足之处。
“计算机文化基础”和“程序设计基础”两门课程在建设中还存在很多不完善的方面,需要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的修改和完善。“计算思维”教学模式中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已融入到mooc教学视频中,2018年秋季将利用mooc进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实践。基于问题求解的程序设计自编讲义将进一步修订,期待能够更好地运用于教学中。
5结语。
本文通过在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着偏重于计算机理论知识或实际操作的讲授,忽视了对学生“计算思维”能力培养的问题,提出了以培养学生计算思维能力作为计算机教学的核心任务。选取了西安航空学院“程序设计基础”和“计算机文化基础”两门计算机公共课程,采用了任务驱动式、基于问题求解、构建“计算思维”的网络自主学习模式等方法,在教学实践中构建以“计算思维”为导向的课程内容,运用计算思维方法进行课堂教学,提升了学生计算机知识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基于“计算思维”的计算机公共课程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对促进计算机教学方式的变革,促进教育资源共享,推动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深度融合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5]丁鹏,贾月乐,张静.以计算思维能力培养为导向的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现代化,2018(13)。
马克思理论论文篇二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在我看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主要包括:世界的物质性和及其发展规律、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一)一切从实际出发。
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要把客观存在的事物作为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根本出发点。
在现实生活中,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显得尤为重要。想问题、办事情只有从这一原则出发,方能做成功想做、要做的事情。回眸几千年的历史,无论是历代帝王建立基业,还是近代革命先烈为美好社会的不懈奋斗,抑或是现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无不考虑现实状况和社会环境,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也正因为一切从实际出发,才造就了中华上下五千年的辉煌历史。当然了,人非圣贤,外部环境的变化和个人意志的薄弱也会影响人们处理问题应坚持的原则。如学业的不顺利、就业屡次受挫、恋爱的不成功、人际关系的破裂等等。因此,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同时还应充分考虑外部因素和主观意识的影响,懂得变通,学会适应,从而真正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
(二)事物是对立统一的。
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规律,同时对立统一规律还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对立统一是矛盾的两个方面。大学是一个小社会,每时每刻都要面对激烈而残酷的竞争,竞争的双方都有自己的利益出发点和立脚点,和未来的社会就业。矛盾分析法,是处理我们现实生活矛盾的好方法。它要求我们既要看到竞争对手强势、残酷的一面,同时也应当了解到自己与众不同及彼此竞争相互促进的一面。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为自己的发展和进步提供更多的机会。
(三)真理与价值的辨证统一。
从真理的本性上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在我们身边,存在着许许多多形形色色的人。有的人把课本的理论知识当做真理,有的人把时尚达人的言语认作社会的价值所在,有的人执迷于个人浅薄认识。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不经过实践检验的认识,都不能成为真理。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一)在理论与实际结合中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
第一,理论联系实际要求我们要刻苦专研,切实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立场、观点和方法,这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必要前提。
第二,坚持和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理论联系实际要求我们要联系当前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际,去认识、分析和解决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所面临的许许多多的问题。
第三,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必须反对教条主义和实用主义。教条主义从本本出发,把个别的观点和结论当作万古不变的教条。
第二,运用马克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看待和处理生活中繁杂的问题和事物,践行马克思主义的原则、立场,切实成为一名唯物主义者。
第三,努力参加社会实践,提高社会实践技能,为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
奉献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
大二马原论文3000字。
马克思理论论文篇三
人类愈是发展,就愈是自由。人的发展与自由是相互促进的。人拥有的自由空间越高,人的发展速度与程度就越快、越高。自由是人类所共同向往的,从古至今,人类一直在为自由而努力。人的全面发展包含着人的自由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两方面。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从量变到质变的渐进过程。
马克思非常注重对人的本性的探索,人的发展问题与马克思哲学体系紧密相关,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的思想具有一定的体系。
关于人的发展,马克思在早期就提到了人的本质、人的特性、人的属性的问题。马克思说,人的本质就在于人的自由活动,人生来就是自由的。马克思指出:在野蛮时代的低级阶段,人类的较高的属性便己开始发展起来了。个人的尊严、口才、宗教感情、正直、刚毅和勇敢这时己成为性格的一般特点,但同时也表现出残忍、诡诈和狂热。由此,马克思认同人的本性是不断发展的,人的某些属性是固定的。
马克思十分重视人的发展。在马克思看来,人的发展的内容是由人的现实需要决定的。人之后在具备了一定的需要后,才会获得发展的动力,才会使自身得到发展。马克思指出,人们首先解决的是人的物质生活资料的短缺问题,人要在获得自身生存的基础上,更重要的是使自己充分发展,除了生理需要外,人的精神需要也要得到满足。人只有在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都得到满足的时候,人才获得最最充分的发展,人才称其为真正的人。
在马克思看来,人的全面发展包含着人的全部特征的发展,人有思想,有意识,有各种需求,人性和人的需要都呈现出一定的复杂性,这里的复杂性使得人获得了多方面的发展,使得人的发展走向了自由、全面,这便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活动方式。人要获得适应环境变化发展的能力,人的能力要不断提升。正如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以及《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中提出的人的发展要适应于不断变动的劳动需求。
在马克思看来,人的全面发展是多方面的,包括了人的个性自由,人的性格、智慧、情感的发展等诸多方面。人要能自己自由地支配自己,要有自己独立的理念,要敢于怀疑与自己不同的理念,人的精神自由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方面。仅仅只有良好的物质环境是不够的,精神的自由对于人的全面发展是极为重要的。而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人的个性实际上是被泯灭了。
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人的各种潜能和天赋的发挥。旧的分工体系束缚着人的发展,限制了人的发展,要想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就必须从旧的分工体系中解放出来,人们要自由选择自己的职业,从事自由自觉的创造性活动,发展自己的爱好。每个人在生来都不是尽善尽美的,人只有在后天的发展中才能逐渐自我完善,因为人本身就具有这种自我完善的能力,这种能力正是人的天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天赋,这种天赋是隐藏在人的内在身体里面的,人的天赋被挖掘,同时获得发展,这是人全面发展的必备条件。须要我们注意的是,人的'天赋是有差异的,天赋的差异是造成人的片面发展的原因之一,马克思认同这种差异性,天赋的差异性影响着人的后天的发展。
所以说,人的发展必然包含了人的天赋的发展,天赋的充分发展带来了人的全面发展。但是我们也要注意这样一个事实,即既是天赋有缺陷,我们也不必灰心,因为我们可以通过后天的发展来弥补这种缺陷,人的能力的差异完全可以通过后天的发展来消除。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个性的自由发展。从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的三个阶段来看:第一个阶段,是人对人的依赖,人的个性被淹没在依赖性的畸形人际关系之中;在第二个阶段,在对物的依赖的基础上人的独立性有所发展,人的个性有所表现;只有到了第三个阶段,即自由个性的阶段,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财富极大丰富,人们才注重追求个性的自由发展。这一阶段,也被称为自由人的联合体阶段。人的个性的自由发展程度,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综合表现。
马克思认为,在消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前提下,最终实现人的发展,要实现这样的发展状态:只有每个人都自由发展了,所有的人都才能得到自由发展,每个人的自由发展都是他人自由发展的前提条件;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立的思想,都有自己的特有的个性,人性在差异性的基础上呈现的是丰富多彩性,由此,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人的本质和人的特征是人真正获得发展的重要方面。人的最基本的生存需要首先要得到发展,人的生存需要发展并不是人的自由发展,人只有充分发扬自己的个性,享受自己的生活,才能自由发展。
人的自由和解放的最高境界是人的自由的充分实现和人类的彻底解放,同时也是人类从必然土国飞跃到自由王国的标志。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每个社会成员都要获得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是必然的趋同。只有社会获得解放,社会关系与人才是相适应的,社会成员才能获得自由发展。社会不解放,社会关系与人就是对立的,个人就得不到自由发展。社会的解放是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前提条件。
所以,马克思的目标就是解放全人类,他的重点在变革社会制度上。阶级和私有制的存在是问题的根源,所以马克思又把消灭私有制和阶级当作其学说的目标。只有消灭私有制和阶级,社会、人类才能得到解放,从而为社会成员的自由全面发展创造了条件。而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正是消灭私有制和阶级的革命主体。
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高命题和根本价值。这一理论包括人在个性、社会关系和个体能力诸方面的全面、自由而充分的发展。
马克思理论论文篇四
摘要。
劳动决定价格论无法用实践检验,已经失去讨论的意义。部分经济学家不愿意放弃劳动价值论的根本原因是,承认供求关系决定价格,意味着资本和土地的收益是正当的,这违反了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理论本身是存在问题的。剩余价值理论的基本前提之一“等价交换原则”是错误的,因此,剩余价值不是资本利润的唯一来源。把工人的劳动划分成“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本身就是错误的。我们首先是中国人,然后才是马克思主义者。马克思主义只是我们进行革命和建设的思想工具之一。我们应该根据中国经济建设的需要取舍政治和经济理论,而不是把自己的思想束缚在某一种思想体系里。基本经济理论的重点应该从“价值”转移到“使用价值”上来。中国经济学家应该围绕增进国民财富这个中心,写出符合中国国情的新“国富论”。
最近读到《上海经济研究》发表的王则柯教授等经济学家关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文章和观点(1,2),有很多感受,加上自己近期研究的结果,写成此文,参加讨论。本文文责自负。
一
劳动价值论的发展和“完善”,已经完全切断了商品价值和商品价格之间的联系。在实际生活中,丝毫探测不到“价值”的踪迹。你说价格和劳动量不成比例,他说这是价格偏离价值波动;你说偏离太大,已经不能称为波动,他说那是垄断价格;你说等量资本要求等量利润,他说总利润等于总剩余价值。再有力的批判,也好像拳头打在棉花上。德赛干脆宣称价值是“观察不到、不能直接测量的”(3)。这就是说,价值就象上帝一样,是肯定存在的,但是你我肉眼凡胎是看不见的。由于无法进行定量的测算,无法在实践中检验,继续讨论价格是否由劳动决定已经毫无意义。
二
三
科学理论的取舍标准是什么?“用供求决定论取代劳动决定论写出来的政治经济学,就不再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了”(注1),这也可以作为一条标准吗?从来没有一个物理学家哀叹:“如果承认物体质量会随运动速度增加而下降,就不再是牛顿力学了”。更没有物理学家劝同行:“这是万万干不得的.”。如果马克思主义要用这种方法来坚持,只能是马克思主义者的悲哀。
四
[1][2][3][4]。
马克思理论论文篇五
(一)发展市场经济,培育竞争主体和建立竞争机制的需要在我国目前的金融体系中,国有银行仍控制着70%的金融资源,遍布城乡各地的也是各大国有银行和农信社的网点。目前政府虽然对民营银行的准入有所松动,但允许成立运营的还只有十来家,可见民营和其他带有民间资本性质的金融机构还是处于弱势地位的。市场经济是竞争的经济,客观上要求足够的竞争主体参与,并且各个主体在市场上是平等的。可现实情形是没有一张市场准入通行证以解决广大手持货币的民间投资者的尴尬。没有良好的市场进入机制就不可能形成庞大的竞争主体和竞争机制,也就不可能通过竞争实现市场规模的扩张。所以,应该鼓励民间资本进入金融市场。
(二)加入wto,金融业自身发展的需要加入wto后,中国的金融业要有步骤地向世界开放,竞争日益加剧,国内银行业要想在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就必须深化金融体制改革,进行股份制改造,充实资本金,提高资本充足率;不断拓展自己的业务范围,进行业务创新,向混业经营方向发展,增强其经营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因此,要促使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允许他们通过各种途径成为股份制银行的股东。同时,wto要求国内外的企业享受同等的“国民待遇”,而我国金融业也将在五年内全部对外资银行开放。对外尚且如此,那对于那些具备实力和资格的国内资本我们就更没有理由不允许进入了,所以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业,是wto的要求,也是金融业自身发展的需要。
(三)解决中小企业资金需求的良方众所周知,民营经济已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亮点,但是民营企业特别是那些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着资本高度稀缺、融资渠道狭窄的问题。在直接融资市场上,我们现在有了两个全国性的股票证券市场,可以使少数(国有)大中企业进行直接融资,但是多数其他企业,特别是大批刚刚起步的中小企业却仍然无法融资;而炒得沸沸扬扬的为中小企业提供直接融资的创业板却迟迟不肯露面,即便推出了又能有多少企业够格呢?同样,在间接融资渠道上,现有国有银行也无法为中小企业提供良好的金融支持。首先是中小企业在接受大银行贷款时单位资金的交易成本较高,从大银行融入小额资金,不如从中小企业融入同样额度的资金划算,因为后者的贷款审批程序比较简单;其次是大银行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时信息成本比较高,而多数地方性民营中小银行由于对中小企业的信用状况和经营状况比较熟悉,在收集信息上有成本优势;在此银行对有些中小企业有政策上的歧视也便很难得到贷款。所以需要尽快建立起一个“多层次、多渠道”的资本市场,使得各种投资活动得以展开,使得大批中小企业得以发展。
二、启动民间资本发展民间金融的可行性。
(一)民间资本可利用的空间很大据中国人民银行统计,20xx年5月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约为8万亿元。20xx年经济蓝皮书预测,今年的国内生产总值为103280亿元,我们可以计算出城乡居民储蓄存款约占今年gdp的80%。即便仅仅从储蓄存款的角度来看民间资本,在不增加货币供给的前提下我们如果通过存量的调节来激活这一部分资本,使之部分进入生产领域,那么它对经济的推动作用也绝不会是一个小数。根据以上数据我们可以看出,作为货币供给的角度,民间资本在总量上是相当富余的,且可利用的价值非常高(居民储蓄所占的比例超过了金融机构全部存款的50%),完全可以从储蓄状态流向生产领域,为实体经济注入大笔货币资源。
(二)企业有很大的资金需求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中小企业一直存在着资金短缺问题,企业的发展资金主要以自有资金为主。据调查表明,80%的民营企业认为缺乏融资渠道成为其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他们主要依靠自行融资开办和扩张,90%的初始资本来源于其主要的所有者、合伙发起人及他们的家庭。即使是创业后的投资中,民营企业仍然主要依靠内部资源。内部融渠道的较强依赖性从另一个角度表明了企业外部融资难度大。只有29%的被调查企业在前5年中得到了有保障的贷款,且主要面向大型和相对成功的民营企业,中、小企业所占比例很小。中小企业资金匮乏已是当前企业发展的瓶颈问题,企业要求资金的呼声也越来越高。
三、发展民间金融的思路和对策。
(一)加强立法,修改现行法律法规,从制度上为民间资本的介入创造良好的条件由于我国现行法律法规的不完善,民间资本进入金融市场有很大的限制,充足的国民储蓄和强烈的投资欲望不得不在体制的框架内缩手缩脚。目前许多民间资本在所谓的既不违规又不合法的灰色地带活动,和政策玩擦边球的游戏。在这样高风险的政策环境下,民间资本不能有作为,民间资本能也不敢放开手脚进行投资,所以,当前重要的一点是完善法律法规,给民间资本持有者的投资行为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其次是鼓励民间创新,允许“试错”。民间投资者有很强的投资自觉性和能动性,能根据市场的需要作出灵敏的反应,创造出一些很好的投资形式,在我国现有金融市场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不可否认民间资本的自发性和投机性也往往会带来不好的效应,但我们不能因为害怕出现负效应而放弃创新的机会和可能。
(二)允许并支持民间资本进入金融市场如前所述,国有企业和一些具备一定规模且资本质量和经营业绩优良的民营大企业不存在融资难的问题,所以我们应该清楚进入金融市场的这部分民间资本实际上是面向中小企业的。围绕着发展为民营企业服务的金融市场这一主题,我们认为应该把发展民营金融机构作为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包括发展民营银行、民营的金融投资机构和其他金融中介。
1.发展民营银行特别是中小银行,解决中小企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融资难题。在形式上可以成立民营企业全资拥有的新型民营银行;也可以让更多的`民间资本注入股份制银行;在经济发达的地区,还可以将城市信用社和农村信用社改制成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已改制的有88家,农村信用社还在探索中);如农村信用社(有的已资不抵债),在组成农村商业银行的过程中,必须要有新的资本金投入,才能显现生机,城乡居民个人、农村专业户、城镇工商业个体化、乡镇企业、民营企业都可以作为新股东、注入资本,甚至可以让私人收购信用社(大约有二至四家地方信用社已进行试验性的动作,并将设置方案提交到了中国人民银行),条件成熟了可以进一步的发展。
2.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发展社会性投融资机构,引导民间资本向实体产业投资。从资金流量在各阶段的结构来看,住户部门是最大的可支配资金的拥有者,是资金最为富余的部门,但是这一特点并没有在非金融投资活动中很好地表现出来。所以如何调剂部门之间的资金余缺,使富余资金充分地为经济建设服务,成为当前资金运行中的主要问题。目前资金余缺的调剂主要靠国家银行来实现,社会性投融资机构太少,只有股票和为数不多的企业债券以及少量的投资基金,而股票也主要是面向大中型企业,中小型企业直接融资的空间就更加狭小。据有关资料统计,企业直接融资只占其全部融资的10%,其余主要依靠银行贷款,而商业银行作为以盈利为目标的金融企业,在发放贷款时首先考虑的是贷款和利息的回收、借款企业效益的好坏,还要有合适的经济担保人或可供抵押的较好资产,否则不可能得到贷款。这对那些规模较小、产业层次较低,实力相对较弱的中小企业就更是可望不可及了。因此,加快社会性投融资机构的发展(如成立民营投资公司,投资基金、投资银行和其他各类投资机构)启动民间资本,使分散的、小额的居民投资资金社会化,从而形成新型投资主体和新型的财产契约关系,成为当前投融资体制改革的关键问题。
3.发展其他金融中介机构,如成立担保中心、担保基金或担保公司等,发挥金融资本的杠杆作用。以浙江为例,3500亿元的“休眠”民间资本若有10%进入担保市场,就是350个亿,假如它每年周转4次,银行就至少可放贷1000亿元,而企业也得到了1000亿的资金支持,这对于担保机构、银行、企业和国家财政税收来说都是赢家。而且担保机构等中间机构的介入不但为银企架起了资金融通的桥梁,还起了分散风险的作用。
马克思理论论文篇六
马克思自认为自己有能力成为颠覆整个西方传统哲学的人,并且他通过自己的努力成功做到了,他发动了哲学革命,并摈弃了之前的传统哲学,所以我们需要理解其实质和变革并且更好把握住西方哲学演变的逻辑和困境[1]。如何把握哲学革命的广度与深度就需要我们牢牢基于宏观和历史。从另一个角度去看,马克思这样的成功也是可遇不可求的,这与其深刻理论背景和内在线索密不可分,而且本文旨在揭示马克思如何做到颠覆传统的哲学的[2],因此,接下来我们会对本文的重点研究对象实践思维方式进行阐述。
二、马克思实践思维范式的确立。
真正帮助马克思确立起实践思维范式的重要人物是黑格尔和他的著名的思辨思维范式。怎么说呢,这也算是一种反向推动吧。正是在马克思发动革命之前,他对黑戈尔和他的理论的批判甚至是对整个哲学世界的批判成就了他,他开启了一个哲学史上的新的时代[3],创建了属于自己的全新理论-存在论视域。事后证明这个理论引起了一系列的哲学界的大地震,也让马克思成为了哲学界最具探索和创新精神的哲学家。
三、马克思实践思维范式的最终确立。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成功发布标志着马克思真正意义上的开始了哲学革命[4]。马克思对各方面不同于之前哲学的思维方式开始渐渐崭露头角。之后又一部巨著-《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爆炸式的亮相成了他实现哲学革命的标志,马克思成功通过这本巨著让自己的实践思维范式逐渐让世人信服,他也将因此在哲学界的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马克思之后又将《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深入展开,得到了《德意志意识形态》[5],这本书是其实践思维范式的最全面的论述,可以说这本书代表了实践思维范式的正式确立。
19世纪中页马克思的那本巨作《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被后人称之为马克思改变思维范式的巅峰之作[6],也是对旧哲学的思维范式的批判和摒弃,是其实践思维范式确立的最重要的标志。这本书开篇就对旧唯物主义路线,唯心主义路线和实践唯物主义路线进行了分析和对比,但是这三条之间完全不是一个档次的,前两条不过是旧哲学和传统思维方式的表现形式,而只有马克思的实践思维方式和前两条完全不一样,特立独行独树一帜,自此正真的哲学革命也是最彻底的哲学革命算是正式完成了。
从马克思发动哲学革命来看,他不仅仅针对的是个别的理论个别的观点,个别的旧哲学观念,他要改变的是整个哲学界研究问题思考问题理解问题的方式,他想通过哲学革命超越整个西方传统哲学开启属于自己的新的哲学时代的大幕[7]。许多名人称赞马克思时说,马克思不仅仅是颠覆了之前的哲学体系,他还开辟了另一条阳光大道,在关闭一扇窗的同时开启了一个时代的大门,这种独创性和开拓性是非常的难能可贵的,他将哲学这个领域彻底改变,彻底颠覆,开创了属于自己的新哲学领域。马克思的哲学告诉我们,如果一直守旧,我们将无法前进,研究的东西再多也比不上一个先进的,创新的.研究方法,如果那些守旧的方式(研究方式,思维方式)不被摒弃的话,纵然我们有时能发现一些新东西但用原来的方式去研究去思考那最终还是会一无所获的[8]。马克思将自己的实践思维范式代替本体论思维范式实现了哲学范式的转换。哲学范式不仅仅单独指的是个体的方法,它面向的是整个哲学界的研究问题和思考问题的方式,它涉及到哲学的各个方面。前文就讲过,思维范式是哲学的理论上的硬核,不同的哲学思维范式与不同的哲学理论相对应,一旦思维范式发生改变,其理论硬核就必然随之改变,随之而来的表现形式就是核心理念、哲学方法和理论主题的变化[9]。
五、总结。
上述就是马克思如何将自己的创新性想法付诸实践再通过结合历史经验自身挖掘,来形成自己的哲学,并大胆地写出好多部巨作来掀起哲学界的改革大风暴,并最终通过自己的努力成功地将以往守旧的哲学界完全颠覆,将自己新颖的思维方式灌输到了整个哲学界,让原本没有丝毫生气的哲学界彻底焕然一新,生机勃勃,也为后人开辟了一条崭新的光明大道,为哲学界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马克思的实践哲学的出现无疑是哲学界甚至是整个世界的“大事件”,马克思的伟大不用赘述,但他的实践哲学论作为他的代表作也是巅峰作之一实在是让后人礼顶膜拜。
参考文献。
[2]邹诗鹏.“哲学的终结”与实践的哲学人类学基础[j].学习与探索,2014,04:1-5.
[3]牛小侠.实践哲学视域下的实践智慧思想研究[j].学习与探索,2014,04:6-10.
[6]张科,杨敬.马克思实践思维方式的解读及其现实意义[j].经济研究导刊,2014,09:7-8.
[8]张明.从哲学思辨到现实矛盾:马克思实践概念革命性维度的再思考——历史唯物主义范式下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解读[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3:100-104.
马克思理论论文篇七
古生态哲学理论是我国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古人在选择建筑位置和朝向等等时对大自然气候、生态环境、地质地貌、景观景物等多种因素的综合评判,对建筑技术营造中和禁忌归辟的总结,人们在长期的历史发展和社会实践中对生活经验的总结形成了古生态哲学理论,它蕴含了丰富的哲学和具美学内涵,有一定的科学性,随着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进步,不仅在我国甚至在西方发达国家都引起了很多学者的关注和研究。
在我国古代建筑规划史上留下了许多经典,人们对居住环境都有过十分丰富的创造,也产生了地域文化特色的建筑,其中的主要原因是地理环境差异、气候条件限制、历史文化特点、风俗习惯不同等等。黄山西南部的古村落宏村就是一个活化石,宏村的特点是仿生学理念布局的应用,因此名扬海内外,有国家瑰宝的美誉。它仿生的动物是牛,应用上独具匠心、别出心裁、严谨合理,周围的地理环境的巧妙利用,很值得今天城市住宅区规划设计借鉴。
我国古生态哲学理论的发展史很大程度是就是我国古代住宅规划史,也是我国古代住宅区发展的哲学史。半坡遗址的早期氏族部落研究,2000多年前周朝祖先的选址,铜雀台在三国时期的发展,颐和园代表了清代建筑文化,古生态哲学理论在以上这些选址和建筑中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古生态哲学理论的理性的应用,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看待这个理念,已成为当今城市住宅区规划的一个热点和亮点,对这一理论的应用要遵循如下几个原则。
2.1因地制宜。
应用古生态哲学理论要主动适应环境的客观性,住宅区规划要在这一前提下进行,北方气候干燥和寒冷出现了窑洞,南方闷热潮湿多雨则出现了吊脚楼,这些建筑形式的出现都是因地制宜在古生态哲学理论中这一原则的产物,通过科学的认证,在当时的生产条件下,这些建筑形式是非常合理的。
2.2与自然和谐相处,即“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古生态哲学理论的核心思想,这种思想的出现和形成到成熟,用今天的科学理论检验,它是一种理性的科学的的世界观,实际上也是一种生态环境的思想。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当今生态城市建设的核心思想,这一思想内涵和我国古生态哲学理论是一致的的,从某种程度上说是不谋而合的,我们今天在城市规划和住宅区建设规划中所崇尚和追求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古生态哲学理论中都可以找到。
3.1要求加强住宅区的整体规划观念。
住宅区规划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都有悠久的历史,田园文化理念、山水概念、简约概念、生态环保概念,随着城市规划观念的不断发展,规划理念在发展中会不断更新、不断进步、不断成熟,亲和自然、敬畏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充分利用现有的自然环境,与大自然融为一体,自觉遵守自然规律,把握自然规律表达自己的需求,是城市信宅区规划者历来所追求的更高理想和达到的更好效果。
3.2利用自然、融合自然。
古生态哲学理论这一学从古到今都有争议,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看是一种文化现象,传统文化色彩有强烈的表现,把它作为一种文化观念来研究和对待更科学合理,这一理论积极成份在住宅区规划中产生的影占主导地位,它提供了处理自然要素与住宅区规划等关系方面的'理论依据,这份文化遗产应当得到当今城市住宅区规划都的重视,在实际的生活中进行借鉴。
4.1楼栋的朝向和布局。
建筑坐北朝南是古生态哲学理论所主张的,我国的地理位置和气候与这一朝向有紧密的关联,从气候学来讲是非常科学的,北侧建高层,这就保证了每座建筑在夏天都能通风,达到了消暑降温的目的,而冬天阴冷干燥,大部分时间是北风,这样也达到了避寒保暧的作用。
4.2户型。
玄关是住宅区的户型设计规划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因素,它是作用是保持居住者的私密性,避免一进门就对整个房间一目了然的设计,在功能上还有换鞋挂帽保洁的作用,当然更多的作用是精神上的。
4.3绿化。
绿化是衡量一个小区居住环境质量和水准的重要参考因素,大自然与人相互依存、和丨皆相处,绿色植物在当中起了最大作用,植物可以起到营造一个小环境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在城市住宅区规划中对这些因素应予以重视。
5.结束语。
古生态哲学理论由于受当时认知等原因达不到当代建筑学所具备的先进技术手段,但在尊重自然、顺应自然、改造自然和利用自然与我们现代的追求基本上是一致的,古生态哲学理论更注重人与自然在在精神方面的交融,在人与自然生态环境的交流中古生态哲学理论所追求的是“天人合一”的审美思想,这就要求我们的城市规划人员正确使用我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古生态哲学思想,用这种理论中科学的观念去正确处理住宅区规划、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等问题。
马克思理论论文篇八
内容摘要:本文阐述了以人为本和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观点,重点分析劳动价值论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价值观,以及如何在以人为本的理念指导下坚持和发展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强调人既是社会发展的主体,又是社会发展的价值目标。人是历史的主体,又是历史的客体,人本身的发展是人类历史活动的结晶。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揭示了劳动是商品价值的源泉,现实的生产劳动是最基本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人类发展的根本动力。我们将“以人为本”的理念引入到经济学领域,可进一步认识到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科学性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赋予的新的时代意义。
一、“以人为本”理念的产生与时代内涵。
“以人为本”的价值观是符合人类自身发展规律的理念。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提出著名的人类主体发展三阶段的学说,即以人的依赖关系为基础的社会、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发展的社会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未来社会。这一学说充分体现了马克思的以人为本思想。马克思主义把“从事实际活动的人”作为确立自己历史观的出发点,指出了人是自然界和社会之“本”,科学概括了人的历史主体地位,把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确立为社会发展的最高目标和价值标准。在马克思看来,人作为社会主体的意义,不仅仅在于人能创造和使用工具,改造劳动对象,创造物质财富,而且在于,人以及人的发展是人类改造对象世界的目的本身。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要赋予以人为本新的时代内涵。坚持以人为本,要更加注重发挥人主观能动性,增强人的学习和运用科技、信息等生产要素的能力,突出人的主体地位。把以人为本落实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要求我们把人作为社会发展的主体、本质和目的,重视人、依靠人、造就人、造福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二、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及意义。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博大精深,其主要内容可概括为: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的无差异的人类劳动或抽象的人类劳动。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直接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和条件。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中撇开各种具体劳动的一般人类劳动,是形成商品价值的劳动。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按照等量价值进行交换。劳动价值论的核心是创造商品价值的源泉问题。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明确指出;生产商品的抽象劳动是唯一的价值源泉”。马克思说:”创造价值的生产劳动就是一切加入商品生产的劳动,不管这个劳动是体力劳动还是非体力劳动。”他还指出:复杂劳动、效率更高的劳动在同一时间内创造的价值比简单劳动、效率低下的劳动创造的价值大得多。由此可见,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已经认识到知识和科学劳动在价值创造中的重要作用,但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马克思当时不可能详细说明这一问题。
三、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
马克思主义把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作为根本的价值追求,也就不言而喻地将人当作了全部历史活动和现实活动的本源和中心。而人作为全部历史活动和现实活动的本源和中心又主要是通过他的劳动活动表现出来。因此,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作为人类劳动的评价体系,自然是一种“以人为本”的价值理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从以下几方面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价值理论:。
1、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了劳动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马克思一方面从抽象劳动创造商品的价值的角度揭示了人类的活劳动是形成商品价值的惟一源泉,价值是由劳动创造的;另一方面,马克思又从具体劳动生产使用价值的角度揭示出,劳动作为使用价值的创造者,是不以一切社会形式为转移的人类生存条件。
2.突出的是劳动者的主体性,强调劳动是积极的、创造性的活动,“劳动是生产的真正灵魂”,劳动者的创造能力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和源泉。劳动价值理论比任何别的价值理论都更尊重人、重视人、依靠人,体现“以人为本”的最高原则。3、强调了“以人为本”中的人不是抽象的人而是具体的人、社会的人。商品不仅是人类劳动创造的产品,而且是劳动交换的中介和社会经济关系的载体。商品生产和交换过程体现了劳动者之间分工合作和交换劳动的社会经济关系。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对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指导意义:一是要注重尊重劳动、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尊重知识。二是要坚持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价值观,重视保护劳动、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三是要以劳动者为核心,协调好各类劳动者之间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人民内在矛盾。
四、以人为本要求坚持和发展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今天的社会经济环境己经和一百多年前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创立科学的劳动价值论时的情况有了很大的不同。其变化主要表现在: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非物质生产部门的发展越来越迅速,非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者所占比例越来越大;公司财产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经营管理人员成为生产的直接指挥者和经营活动的管理者;人们对精神生活的需求越来越多,从事精神产品的生产者日益增多。新的时代性因素要求我们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下进行理论创新,继承和发展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1、以人为本要求我们坚持价值创造的一元论,反对多元论。科技、管理对提高生产率的作用越来越显著,并不等于科技、管理这些生产要素自身能创造价值。科技、知识是决定劳动生产力的因素,而不是决定价值的因素。科技、知识不能成为独立的生产要素,只能体现在或物化在劳动者、生产工具、劳动对象上才能参与生产。只有活劳动才是形成商品价值的唯一的现实的因素。如果认为生产资料、科学、技术、知识与劳动共同创造价值,就陷入多元论的价值论。
2、以人为本要求我们拓展创造价值的劳动种类和劳动者的范围。科技本身不创造价值,但科技内化于劳动者的能力后,科技劳动者的复杂、高效率的劳动在同一时间里创造的价值比简单劳动创造的价值高得多。社会分工的多样化使个生产过程由许多的劳动者通过分工协作共同完成。因此,商品价值的创造也必然由许多劳动者即”总体工人”的劳动共同来完成,管理人员在这一生产过程链条上从事管理职能的劳动一旦凝结在商品中,就构成了生产劳动的重要部分,因此,管理劳动也创造商品价值。同时,我们要加深对不同部门劳动的认识:一是我们要明确在精神产品生产部门工作的劳动者是精神产品的生产者,也是价值创造者,虽然有些精神产品是非实体性的。二是要认识到在流通和服务产品提供部门工作的劳动者是通过创造非实体性产品满足社会需要的,也创造价值。非生产性劳动有的直接创造价值,有的间接创造价值。三是要理解在公共产品的提供部门工作的劳动者,他们的劳动不创造经济价值,但创造社会价值。
总之,凡是直接或间接生产物质商品,文化商品和劳务产品以及直接或间接为劳动力商品的生产和再生产服务的劳动,并将劳动凝结在商品中,其中包括管理劳动、科技劳动,都属于创造价值的生产劳动,而从事这些生产的劳动者也都是商品价值的创造者。
马克思理论论文篇九
马克思社会结构理论侧重于对社会的'客体性结构、纵向链式结构、宏观整体结构和冲突无序结构的研究.在当代,随着社会发展呈现出不同于以往的特点,马克思社会结构理论也必须实现其现代转换,即转向对社会的主体性结构、横向网络结构、微观结构以及和谐有序结构的探察.
作者:杨亮才杨鹏亮作者单位:杨亮才(延安大学,政法学院,陕西,延安,716000)。
杨鹏亮(榆林高等专科学校,陕西,榆林,719000)。
刊名:榆林高等专科学校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ofyulincollege年,卷(期):13(2)分类号:a811.64关键词:马克思社会结构现代转换
马克思理论论文篇十
大学期间进工厂社会实践以及接触社会是很必要的。只有我们对实际的东西有较为深刻的了解,才能更有意识地在大学期间多学一些对社会有用的东西,从而我们走出社会后才能更快地适应社会,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因此20__年4月10号,我们高分子03-1班便开始了我们为期一周的工厂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目的:
为了今后实际工作的需要,为了接触广阔的社会,丰富我们的知识和阅历。进工厂社会实践是一个很好的办法。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辩证论的一个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强调它的实践性。这次社会实践的主要目的是使我对与专业密切相关的一些产品的生产流程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比如了解中空吹塑、注塑成型过程及其结构以及轮胎等产品的具体生产流程。
社会实践内容:
4月10号,星期一下午,我们的首站是位于本校内的___厂。
首先我们听了厂的负责人给我们讲了有关中空吹塑机和注塑机的生产原理和流程。
中空吹塑机的产原理:将聚乙烯原料投入到吹塑机,加热到熔融状态,再从吹塑机的直角机头挤出管坯,当管坯达到要求的长度时,迅速合模,切断管坯,并在管坯中注入压缩气体,使模具中的管坯吹胀成型。
在工厂中我们也认识了原材料高密度聚乙烯和红色母的形状和破碎机,混色机等的生产设备。也了解了一些生产的相关参数和混合的比例。
在跟生产工人的交谈中也了解到他们的日生产量大概是一千个左右。每天是工作8个小时。生产出来的产品主要是用来装润滑油。
20__年4月11号星期二上午,我们的第二站是____工业有限公司。
首先该产的带队人给我们简单的讲解了该公司的介绍,下面是我从互联网上找到的有关该公司的一些简介:__公司是全国力车胎、摩托车胎生产的重点企业,拥有先进的轮胎设备及检测设备;年生产摩托车轮胎、自行车轮胎能力万套以上;摩托车胎有代号、公制、小轮径三大系列的普通型轮胎、加强型轮胎、真空胎、自补胎等80多个品种;自行车胎[]有直边、钩边、软边三大系列的普通型轮胎、加强型轮胎、精品胎、彩色胎等100多个品种。公司有30多年的轮胎生产经验,“__”牌轮胎已通过国家"ccc"强制性产品认证,先后被评为省优、部优和国家a级产品,茂名市"十大工业品牌"之一。
接下来我们便参观了该厂的生产过程,从领队人那得知轮胎主要原材料--优质天然橡胶由泰国橡胶公司直供;__公司和茂名永业股份有限公司强强合作,由茂名永业直供高性能的n234炭黑作轮胎的补强材料,使产品更耐磨、耐载。__公司引进的auto-cad技术进行轮胎设计,从而大大缩短了新产品开发周期,提高产品精度。
__公司采用了国际上先进的生产技术:成型弹簧反包、精度高;硫化电脑自动控制;密炼采用橡胶共溶的薄膜包装后自动投料;压延采用自动调节的高精度四辊压延机压延复胶;橡胶加工采用生物凝固技术代替酸凝固,从根本上保证了橡胶优异性能。
在这两天的社会实践中我们学到了更多的东西,可以说大大的开阔了我们的眼界。
1.从中我了解到了以塑木复合材料來代替木材,不仅可以減少我国未來对木材的需求量、节约大量的森林资源,而且缓解了我国白色污染日益严重的问题。为固体废旧物的综合利用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它是一项利用废弃资源综合开发、变废宝、既具有很高的经济效益、又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的可持续发展特点的环保型项目。目前,塑木复合材料已广泛用于建筑、装饰、包裝、运输、仓储等民用和商用领域。
2.通信电缆护套料产品采用美国联炭公司(ucc)工艺技术生产的线性乙烯电缆专用树脂为基料,加入炭黑和多种添加剂,经混炼、塑化、造粒而成。
3.编织袋产品以茂名乙烯生产的优质产品为原料,经先进的设备和工艺精心加工而成。
本产品具有强度大、包装牢固、防潮、防水的特点;且外观美、容易码垛、搬运和运输方便及包装费用低廉。适用于化工产品、化肥、饲料、粮食、水泥、矿沙等粒状、块状、粉状等固态物质的包装。
4.丁苯透明抗冲树脂以其透明、抗冲、无毒、高光泽、易加工、极易与其它聚合物共混的优越性能,使其成为二十世纪未发展最为迅速的一种高新材料。广泛应用于包装、医疗器件、家电、玩具、鞋业、高档日用和办公用品等领域。其薄膜具有高透明、刚性、柔韧、光亮等显暑优点,用途广泛,另一重要用途是与各种塑料,如gpps、san、pp等的改性,制成各种用途的塑料合金,极具发展潜力。本产品可采用注射成型、片材挤出、热成型、吹塑成型、流延薄膜挤出等加工方法。
社会实践体会:
虽说只有一周的时间,但还是觉得收获满大的。感受颇深的一点是,理论学习是业务实战的基础,但实际工作与理论的阐述又是多么的不同,在工作的闲暇之间,在同一些工作多年的工人的交谈中,深知,在工作岗位上,有着良好的业务能力是基础能力。因此,对于我们这些在校的大学生,掌握好牢固的专业知识就显得尤其重要了。
还有一点就是在进行自身相对循环重复的工作中,不仅应保持工作的质量及效率,还应具备创新精神。
当我在一个分厂看到有些包装袋是用英文打印时,虽基本能看懂大概的意思,但个别的专业单词还是没看懂,呵呵,终于意识到高分子专业英语的重要性了。
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自己学到了许多原先在课本上学不到的东西,而且可以使自己更进一步接近社会,接近企业。也发现了自己看问题的角度,思考问题的方式逐渐开拓,这与实践密不可分,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我又一次感受充实,感受成长。
马克思理论论文篇十一
马克思没有公开称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专政。恩格斯在马克思《法兰西内战》1891年单行本导言中第一次明确称巴黎公社为无产阶级专政。马克思在1852年3月5日致约・魏德曼的信中和1875年《哥达纲领批判》中都说到无产阶级专政是一个过渡时期,是过渡的政治工具。马克思同样认为公社是一种过渡现象。这一点将有助于认识到公社与无产阶级专政之间存在密切联系。马克思说:“公社是终于发现的可以使劳动在经济上获得解放的政治形式。”这意味着公社还必须实现从未被解放的劳动形式向劳动的解放、从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过渡。在消除“阶级差别”的条件下政治制度才会终结。公社并未达到这种条件。
当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规定“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手里”时,他想到的是一种类似公社的机构,尽管这一机构的机制或形式在他获得公社的经验之前还不清晰。控制被集中的“全部生产工具”的国家只不过是“联合起来的个人”。因此,1848年马克思对“集中”的理解有很浓的民主意味,与1871年他对公社的描述并无不同。马克思断言革命会使无产阶级赢得“民主的战斗”。
二、马克思未将无产阶级专政设想成一种国家形式,公社与国家是对立的。
上述理论家的观点主要依据的是专政的消极(或负面)要素即镇压要素。无产阶级专政必须包含镇压要素,但这些要素不应使向社会主义的进步转变成官僚主义。用组织起来的阶级权力镇压反革命不能证明官僚主义―斯大林主义式的国家是合理的,因为这类国家形式在理论上和结构上与共产主义的构成是不相容的。
对马克思来说,公社是作为“集权化的、组织起来的、窃据社会主人地位而不是为社会做公仆的政府权力的”国家的完全的对立面。马克思认为在公社之前的所有革命和反动导致的是对工人阶级的压迫,因为国家机构、压迫工具只不过是“从压迫者的这一集团转到另一集团”。而公社的特点是“这次革命的对象不是哪一种国家政权形式――正统的、立宪的、共和的或帝制的”,而是“国家本身”。
马克思在《法兰西内战》中指出:“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的.遍布各地的机关,即常备军、警察局、官厅和法院达到自己的目的”,这句话应该与马克思上述反对国家的论述联系起来理解,但是后来许多马克思主义者把这段话错误地解释成马克思期望工人阶级建立自己的国家来对抗资产阶级的国家,并以马克思主义的名义证明苏维埃模式的国家的合理性。
马克思并未要求成立无产阶级的国家,而是要求彻底消灭国家。这是因为国家是奴役工人的“政治工具”,“不能作为工人解放的政治工具”。公社才能使他们解放,因为公社“是社会把国家政权重新收回,把它从统治社会、压制社会的力量变成社会本身的生命力”。
[1][2][3]。
马克思理论论文篇十二
〔摘要〕技术实践是马克思哲学思想的核心内容,也是其实践哲学的逻辑起点。
马克思技术实践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是:技术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物质生活方式,是人类进步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引起生产方式与生产关系革命性变革的首要因素,技术实践关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关键词〕技术实践,物质生活方式,表现形式,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马克思对技术的哲学认识或对技术的理论关注,构成了他全部哲学思想的核心和关切点。
在他看来,技术是满足人类一切物质生活最为根本的实践活动,技术的本质即是人的本质或人的本质的展现。
法国哲学家库塔·阿克斯劳斯在其《卡尔·马克思思想中的异化、实践和技术》一书中指出:技术是马克思全部思想的关键和核心,惟有同时深入研究马克思对技术之意义的理解和马克思主义之意义的理解,才能有一种清晰的哲学认识。
〔1〕(p1)为了阐明技术在人类社会历史进程中的重要作用,马克思始终都在关注着技术的进步。
“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新发现——它的实际应用也许还根本无法预见——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喜悦,而当他看到那种对工业、对一般历史发展立即产生革命性影响的发现的时候,他的喜悦就非同寻常了。”〔2〕(p602)。
一、技术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物质生活方式。
马克思认为,劳动在人类历史的起源与形成过程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人类作为有生命的物种,一方面通过劳动生产寻求不断满足自身生命发展需要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又在劳动过程中,结成各种各样的关系,以此来展现人的整体性活动。
“现实的、从事活动的人”是直接参与实践活动的人,并在现实的劳动过程中创造着人的历史。
在马克思看来,人类活动的历史首先是满足物质生活的历史,“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
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而且,这是人们从几千年前直到今天单是为了维持生活就必须每日每时从事的历史活动,一切历史的一种基本条件。”〔3〕(p531)可以说,作为自然存在物的人,其生存和发展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寻求满足自身需要的发展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技术成为了人类获得物质产品的最直接的`手段,技术所具有的特殊意义也因此得以展示。
在马克思看来,劳动即技术实践活动是自然史与人类史的根本区别,技术作为人类最基本的一种物质实践活动,它暗含于人类的劳动之中,在人类存在与发展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技术的本质做了详尽的考察,技术即工业的本质的思想也第一次得以确立。
“工业的历史和工业的已经生成的对象性的存在,是一本打开了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是感性地摆在我们面前的心理学。”、“全部人的活动迄今都是劳动,也就是工业,就是同自身相异化的活动。”〔4〕(p88)在马克思看来,人与自然界正是通过技术活动实现着能量的互换,换言之,只有在技术或工业劳动过程中人的本质与自然界的本质才能得以充分实现。
“工业是自然界对人,因而也是自然科学对人的现实的历史关系。因此,如果把工业看成人的本质力量的公开的展示,那么自然界的人的本质,或者人的自然的本质,也就可以理解了。”〔4〕(p89)。
技术活动是人的技术活动,马克思对于技术的哲学认识与技术活动本身是一致的。
在谈到物质生产时,马克思指出,作为实践活动基本形式的技术是技巧与方式的有机结合;技术是一种生产力,是人创造出来的劳动手段。
人与自然之间物质、能量的转换正是借助于劳动手段(特别是劳动工具)来完成的。
在马克思看来,自然界从来不会主动向人们提供劳动工具,机床、电报、铁路、走锭精纺机等并非是自然直接赋予给我们的,而是人类长期从事技术实践活动的结果,“是变成了人类意志驾驭自然的器官或人类在自然界活动的器官的自然物质。它们是人类的手创造出来的人类头脑的器官,是物化的知识力量。”〔5〕(p26)技术这一中介手段,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明确了技术是一种生产力的思想,强调作为人类物质生产活动最基本方式的技术,内含于人类的一切劳动活动之中,是植根于生产劳动的人的现实感性活动;技术活动对人的自我产生、生存与发展以及人类本质的完善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同时,马克思还认为,人们所达到的生产力总和即技术的发展水平也是考察社会历史进步的依据和标准。
二、技术实践是人类进步的主要表现形式。
马克思哲学与旧哲学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他将社会生活领域的一切活动都纳入到实践的范畴中进行考量。
马克思认为,一切人类社会生活在本质上都是实践的,技术也不例外。
在马克思看来,人既是技术的创造者,又是技术活动的主体。
因此,对技术的关注其实质是对现实的、实际活动的人及社会发展规律的关注。
马克思在考察社会现实和现实的人的过程中得出:技术活动推动着人类历史的进步和发展。
马克思理论论文篇十三
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个神圣而抽象的名词在我的脑海里逐渐清晰起来,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有了更全面的理解和更深一层的体会。
纵观历史,横看世界,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最科学最严谨最完整最具有生命力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引导时代前进又随着时代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就是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马克思主义哲学必定随时代实践和科学发展而不断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具有较强的实践性,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产生的源泉是实践,发展的根据是实践,检验的标准还是实践。正因为深深植根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实践中,才得以根深叶茂,大树参天。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理论必须与实践相结合,它的巨大威力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具体结论既有区别又有联系。马克思主义是个发展着的理论,是开放着的体系。它总是把掌握客观情况的变化,总结人民群众的新鲜经验,吸取当代科学文化的最新成果,不断丰富自己,发展自己,在发展中坚持,在坚持中发展,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正内涵。一句话,全面发展自己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品质。
要用马克思主义对待马克思主义态度,核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引导社会前进的强大动力,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当前,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就是要在党的基本理论的指导下,一切从实际出发,把自己的思想认识自觉的从那些不合适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原理,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在实践中不断创新。
马克思主义哲学把改变社会和把人民的解放做为自己的任务和目的。忘掉人民和人民的利益就会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抽掉,就是抛弃马克思主义。人民的利益不是一个标签,不是一个抽象的东西,而是一个具体的深动的最感性的东西。只有真正的真实的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才能发展和创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
全面发展小康社会应当把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结合起来。马克思主义认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发展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观包含人的全面发展。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只有人的全面发展,才能确保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因此,人的全面发展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价值目标。
我作为一个新时代的新人,全面发展小康社会责无旁贷。
为此,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全面的发展自己。一旦选择,便风雨无阻风雨兼程的去实现自己的理想和目标。
首先,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与现代实践理论相结合,要认真学习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全面发展自己,让自己与时俱进。
第二,要坚持要认真刻苦学习科学知识,用科学知识武装头脑,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在实践中不断的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素质。
第三,要加强自身道德修养,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努力把自己培养成四有新人,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
第四,加强体育锻炼,让自己有个健壮的体魄。因为健壮的身体和敏捷的思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保障。
马克思理论论文篇十四
义
基
本
原
理
走出过去,积极面对。
——观《我们到底知道什么》有感。
生活在一个我们一度认为真实的世界里,习惯了那种种所谓的客观与真实,要接受影片中这样一个观点是很“恐怖”的一件事。影片通过距离一个这样的例子来说明,哥伦布的船来到美洲大陆,印第安人竟完全看不到,因为他们的意识中并不存在帆船这个概念,没有了意识的对比与肯定,就没有了“真实”的存在,于是印第安巫师天天站在岸边看,一段时间后他看到了船······我们无法想象真理对于我们到底是什么,什么才是真实,是否存在客观这个概念?另外,影片通过一个打篮球的小孩子的眼睛结合科学理论、或者尚未证实的科学猜想,大胆假设,揭露分配量的不确定世界常态,叫醒真实。量子物理的引入,可能会让我们费解,但是给我们更多的是一种根本意义上的质疑与思考。
不是那样客观的存在着的。电子云只是一定概率下的分布,在电子云的范围内,电子没有一定的位置,也没有任何因果的轨迹可寻。当我们没有观察它的时候,它不存在于任何地方,只是一个“可能性”,在我们观察的时候,它突然就出现在某个位置上。这就是“薛定鄂的猫”想说明的问题。是我们,我们用我们的观察,选择了它的存在方式。那么原子核呢?一样的,也是一个忽而出现忽而消失的东西。消失的时候,电子和原子核去了哪里?不知道。这就是量子物理,一门研究可能性的科学。量子物理告诉我们的是,这个世界本质上就是空无的,有无限可能,但又什么都没有,是我们的选择,使它按现在的这种方式存在着。这是唯心主义吗?如果是,那就是量子物理证明了唯心主义的正确。
影片中说,现实世界本质上是空无的,而我们也根本接触不到我们自以为能接触的任何东西。为什么?因为当两个物体接触前,电子形成的电荷就把彼此推开了,这是件很奇妙的事情。
如果说,现实不是客观存在,也不是上帝创造,而是我们自己选择的。那么为什么我们总感到自己那么渺小,那么无力,不能改变现实?难道不是不能改变,而是我们被习惯所迷惑,我们一直在自我催眠,根本不相信自己可以。为什么很多宗教讲究心诚则灵,“信则有,不信则无”?因为那样,我们才能集中意志改变现实。
来,这就是性格。我们脑的一部分——下丘脑的功能是制造各种肽,我们的情绪感受就是这种种肽被全身细胞的感知器捕获而感觉到的。从这点上看,情绪的作用和药品(比方说毒品)的作用完全一样,都是细胞感知器捕获肽的生物化学过程。如果细胞总是捕获相同的肽,那么它就会收缩,它的感受能力会减弱,再要想达到相同的刺激,就需要更大量的肽。这种过程就是上瘾,毒品的上瘾和沉浸于某种消极情绪不能自拔,都是一样的。那么不得而知,人体怎样衰老的?是因为细胞完全失去了感知能力。
我们进入了大脑里一个全新的领域,正因为我们在一个全新的领域里,我们重新组织大脑,准确的说,是重新联系新的概念,最终,这从内到外改变了我们。
如果我改变了我的思想,就会改变我的选择吗?
如果我改变了我的选择,就会改变我的人生吗?
为什么我不能改变?我宠溺于什么?我会损失什么?从化学意义上讲,我喜欢的人,地方,事物,时间或事件。
我们的生活。因为现实就等于生活,那么,在我创造我的生活时我有一个小小的约定:
我说:“我花时间开创生活,我影响到了量子领域,现在,如果我在做这些事情时,事实上一直有个观察者在观察我,有超自然的力量注意着我,那就是给我一个信号,说明你在注意着由我引起的这些人或事,把这些事都带到我不希望的方面去,那么我会很惊讶于我的能力,我能够体验这些事,而且我不会怀疑这一切来自于你。”
人类不仅仅原有头脑中这些不可思议的东西,这些东西可以帮助我们学习,改变些事物,能帮我们把事情变得更好,能帮我们超越自己,它可以通过某种途径,使我们达到存在的更高层次。从而使我们更深入的理解这个世界,使我们更深入的理解我们人与物的关系,最终让我们在自己的世界里生活得更有意义。
当他们开动脑筋,考虑他们究竟需要什么时,量子物理开始发挥作用,那是完全真实的,那完全是观察者在起作用,你的意识影响了你周围的人,影响了物质属性,影响了你的未来。
你曾经停下来一会,用最终观察者的眼睛来观察你自己吗?走出过去的不快,走出消极情绪,未来是美好的,我们可以创造!
马克思理论论文篇十五
浅谈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趋势。
论文小组组长。
邹志强。
学号。
10070551。
论文小组成员。
学号。
学号。
院别、班级。
文旅学院。
10史(5)。
指导老师。
陈一新。
2012年11月24日。
浅谈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趋势。
摘要。
同以往任何社会一样,资本主义经历了产生发展的过程,也必将有一个逐步衰亡、为新的社会所替代的过程。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社会发展规律所决定的。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从根本上说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当代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所取代是历史必然性,是客观事物发展的结果。
关键词。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生产力发展趋势所有制社会主义垄断。
一、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
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长河中,资本主义曾有过它璀璨的年华。但它的每一个进步却包含着自己的反面,最终不能逃脱被更高的社会形态取代的历史命运。
(一)资本主义在历史上起过巨大的革命作用。
资本主义制度取代封建制度是社会发展中的一次大飞跃。它全面破坏了封建主义的社会关系和意识形态,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引起了——系列革命性的变革。主要表现在: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使生产力冲破封建主义生产关系的桎梏,社会财富的急剧增长犹如冲破闸门的洪水奔腾出来。“资产阶级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总和还要多,还要大。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行驶,铁路的通行,电报的使用,整个大陆的开垦,河川的通航”…等,这—切都是过去时代无法比拟的。
资本主义不仅消灭了封建割据状态,建立厂统一的国家,而且消灭了古老的民族工业,许多国家实现了工业化和生产的商品化、社会化,开拓了世界市场。资本主义把世界变成丁一个开放的世界,使—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使各国经济形成了相互依赖,渗透和竞争的新格局。
物质生产如此,精神生产电如此。资本主义制度使科学、教育、文化的发展呈现了前所未有的新局面。在思想领域中,资产阶级的思想家从资产阶级的“人性”论出发,高举理性原则的旗帜,对封建专制制度和维护它的宗教神学进行了无情地批判。他们以“自由、平等、博爱”以及“天赋人权”为"号,冲破了中世纪以来封建专制的精神枷锁,从而给人类带来了—次精神大解放。
资本主义所以能在历史上起革命作用,根本原因是顺应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打破了束缚生产力发展的腐朽的封建所有制生产关系,建立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广阔道路。
(二)资本主义的每一个进步都包含着自己的反面。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建立,适应于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但是它是以一种私有制代替了另—种私有制,以—种剥削制度代替另—种剥削制度。资本主义私有制和建立在它基础上的雇佣劳动制度,是产生自己一切反面的根源。
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解放了生产力,促进厂土产力的发展和进步。但是生产力的进步是伴随着对劳动人民的剥削和压迫的加深,它成为资产阶级剥削工人、自己致富的手段和物质力量。资本主义生产力的进步与资本主义保守的私有制度的对立,资本主义的发展与随它发展起来的工人阶级的对立是显而易见的。这种对立就包含着对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的否定因素。虽然资产阶级巴在不断调整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但这种调整归根到底是为了保持自己存在的基础不变,这个基础就是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上的雇佣劳动制度。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与发展着的生产力之间,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是无法克服的。
资本主义提供了造福人类、解放人类的物质条件,但却利用这种物质条件破坏了人类的进一步解放,把人类又推向灾难的深渊。
资本主义创造了巨大的财富,同时又带来了社会财富的巨大浪费和破坏。
资本主义国家的科学,文化、教育有了巨大的发展,但同时又使社会风气腐败,精神道德颓废,社会治安恶化,这形成了显明的对照。
总之,资本主义在繁荣进步的之后,包含着日益加深的社会资本主义向更高社会形态转化的必然性。
二、资本主义初期的发展。
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最大的贡献是发现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如果说唯物史观主要通过揭示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破解了人类历史发展之谜;那么剩余价值学说则主要是研究并发现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破解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之谜,尤其是对资本主义初期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资本主义的发展大致辞分为三个阶段论即原始积累、自由竞争、垄断资本主义,资本主义初期的发展也就是资本原始积累的阶段。
资本主义初期就是原始积累的过程,而马克思揭示了资本积累就是剩余价值资本化的实质,分析了资本积累的必然性和决定资本积累量的因素。马克思从资本积累回溯到资本原始积累,并在对资本原始积累的考察中,揭示出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即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马克思指出,资本积累提高了生产水平,资本主义生产实现了社会化;生产资料日益集中,生产规模扩大;劳动社会化,每件产品都成为许多人共同劳动的结果;生产过程社会化,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各项生产活动联系紧密;市场规模日益扩大,国际市场形成,各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成为世界性的生产。生产的社会化要求生产资料由社会占有,并由社会对生产实行统一的计划管理,对产品在全社会范围内根据劳动者的利益进行分配。
三、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当代资本主义基本特点在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和阶级结构等领域都有很大的变化。就直接的社会现实而言,当代资本主义与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所处的时代相比,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是不争的事实。对于这些新的变化,国内学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分析。
从生产力层面上来看,学者们普遍认为,随着新的科学技术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变化,当代资本主义在生产力发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劳动生产率大幅提高,社会财富迅猛增长,呈加速增长趋势。在产业结构上,出现了信息化、服务化、高科技化趋势。在生产力要素内部,脑力劳动比例攀升,劳动工具随着生产管理中新手段和工具的获得,如电子计算机、信息技术等,而发生了革命性变革,劳动对象的范围也因为新材料和新资源的开发得到了拓展。有学者用生产力总量、生产社会化程度、生产力的质三个大飞跃来描述这些新变化。
从生产关系层面上来看,当代资本主义因为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呈现出新的特点。简单说来,在所有制关系上出现了资本社会化的趋势,在劳资关系上形成了允许工人阶级加入企业管理的多种形式,在分配关系上实行了社会福利政策。有的学者则将其概括为:政府对微观经济和宏观经济进行干预;推行雇员持股计划;实行福利政策;用税收调节收入再分配。另外,在生产关系新变化的讨论中,也已经涉及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和国际垄断资本主义,以及全球化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讨论。
从上层建筑来看,研究者普遍认为当代资本主义在以下四个方面变化显著:(1)实现了政治制度与法制的有效结合;(2)国家管理经济和社会的职能增强,国家的调节作用越发突出;(3)资产阶级的民主形式进一步扩大;(4)意识形态中左翼与右翼的分歧逐渐减弱,主流意识形态的地位虽然未变,但多元化的价值取向却更加鲜明。在我们看来,其中的核心要旨是资本主义政治统治形式更加完善、精巧,这与资本不断为自己创造出再生产的条件息息相关。
四、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和实质。
当代资本主义发生新变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是资本主义变化的根本推动力量。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世界发生了第三次科技革命,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劳动生产率提高,产业结构改善,经济快速发展。其次,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利和利益斗争的作用,是推动资本主义变化的重要力量。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资本主义社会中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和斗争是十分激烈和尖锐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工人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继续同资产阶级展开斗争。再次,社会主义制度初步显示的优越性对资本主义产生了一定影响。十月革命在资本主义世界最薄弱的环节成功地打开了一个缺口,社会主义制度由无产阶级革命运动追求的目标和理想变成现实。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社会主义阵营进一步扩大,工人阶级在更多的国家取得了胜利,社会主义制度在更多的国家得以建立,社会主义的力量空前壮大。最后,主张改良主义的政党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也对资本主义的变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是客观事实,正视这些新变化,深刻分析这些变化的实质,对于我们正确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把握资本主义发展的趋势,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从根本上说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经济规律做用的结果。在当代资本主义条件下,科学的不断进步和生产社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必然要求调整和变革那些不适应科学技术进步和生产社会化要求的旧的生产关系,新的适应生产生产社会化要求的生产关系必然将不断出现和发展。这种在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推动下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变化和发展,就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而做出的自我调节的结果。其次,当代资本主义的变化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基本框架内的变化,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发生了变化。资本执意制度是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和雇佣劳动基础上的剥削制度,无止境的追求最大限度的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规律。只要生产资料私有制和雇佣劳动还存在,只要生产剩余价值的规律还发生作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就不会发生变化。
虽然当代资本主义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但是这些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并没有克服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也没有改变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的基本原理的科学性,从根本上产生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依然是资本主义不可克服的痼疾。
五、当代资本主义发展趋势。
(一)当代理论界对“当代资本主义发展趋势”的看法。
研究探讨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发展新变化,最终目的在于据此预测当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发展趋势。对此,学术界积极研讨,各抒己见,形成了以下三种代表性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资本主义自身仍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性和发展潜能。
持此观点的学者认为,观察资本主义时代的社会历史进程,不仅要看到危机、战争和群众斗争等因素,而且要十分重视社会经济革命和经济发展这个决定社会发展的根本因素。只要资本主义还能推动经济革命,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它就不会灭亡。当前由西方国家主导的科技革命,正在掀起一场新的生产力革命。它不仅表明资本主义生产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而且还深刻地改变了并将继续改变当代经济社会生活和世界面貌。第二种观点认为,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并没有消除其基本矛盾,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历史的必然。
有学者指出,资本主义几十年来的“相对繁荣”并不表明它已经返老还童,可以永世长存了。它的基本矛盾并没有消失,而是进一步向结构性矛盾激化的方向发展,其对抗性质继续深化;资本主义国家对社会经济宏观调控的加强,固然克服了市场经济的某些弊端,但同时又以巨额的财政赤字和庞大的债务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带来了新的障碍;科学技术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同时它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应用又使科学技术本身与劳动者处于对立的状态,带来了难以避免的严重失业。因此完全有理由说,当代资本主义对自身生产关系的调整和容纳生产力发展的空间是有限度的。
第三种观点认为,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具有两面性。一些学者持此观点,认为,既要看到这些新变化在缓解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维护资本主义社会的稳定和促进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继续发展等方面所发挥的作用,又要看到这种作用的限度,乃至酝酿和加剧资本主义矛盾方面的作用;既要看到这些新变化在延缓资本主义的覆灭、延长资本主义的寿命方面所发挥的作用,又要看到它并没有也不可能改变在经过一个长过程的发展后,资本主义最终必然被社会主义所取代的历史命运。
(二)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替代的历史必然性。
1)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所替代。
首先,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包含着现代的一切冲突的萌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越是占统治地位,越是发展,“社会的生产和资本主义战友的不相容性,也必然越加鲜明地表现出来”。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表现在阶级关系上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表现在生产上,是个别企业中生产的有组织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对立。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爆发正是在这个基本矛盾发展的结果。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经济危机至少证明了这两点;“一方面,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暴露出自己无能继续驾驭这种生产力。另一方面,这种生产力本身以日益增长的威力要求消除这种矛盾,要求摆脱它作为资本的那种属性,要求在事实上承认它作为社会生产力的那种性质。”也就是说,只有用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取而代之,才能根本解决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
其次,资本积累推动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不但激化并最终否定资本主义自身。从资本主义积累过程来看,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在资本积累过程中不断发展。如果说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得以形成,那么,资本的不断积累则为否定资本主义制度自身准备了条件。
再次,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资本社会化的更高形式,将成为社会主义的前奏。资本的数额会化是在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发展的。资本主义发展初期的资本所有制形式是资本家的个人所有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企业的规模越来越大,单个资本没有力量创建和经营愈益社会化的大企业,便产生了由许多单个资本联合投资的股份资本。股份资本所有制是资本社会化的一种形式。此后又出现了法人资本所有制和国家资本所有制,这是资本主义社会化的进一步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社会主义的最充分的物质准备,是社会主义的前阶,是历史阶梯的一级,在这一级和叫作社会主义的那一级之间,没有任何中间级。
2)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资本主义必然为社会主义所代替,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将在短期内自身消亡。资本主义制度目前还能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空间。它向社会主义的转变会触及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必然会遭到阻挠和反抗,因而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是一个复杂的、长期的历史过程。
首先,任何社会形态的存在都有相对稳定性,从生产到衰亡都要经过相当长的时间跨度。从历史上看,奴隶制取代原始公社制,封建制度取代奴隶制度,资本主义制度取代封建主义制度,都经历了很长的时期,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对剥削制度的废除,不能期望在短期内完成,而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其次,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性决定了过渡的长期性。资本主义各民间经济政治的发展是不平横的,特别是到了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这种垄断资本主义国家间不平衡更为明显,社会主义革命有可能在资本主义链条中的某些薄弱环节,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发生,而另外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则可能继续存在和发展。不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若没有特殊的矛盾和革命形式,则要经过资本主义发展的较长历程,才能逐步为社会主义准备物质基础。因此,从世界范围看,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将是一个从个别国家逐步向更多国家扩展的相当长的历史过程。
最后,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还显示出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容纳的空间,说明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尚需长期的过程。目前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还处于科技发达、经济相对繁荣的时期,它们在科技、经济、军事等方面既有显著的优势,个主要垄断资本主义国家联盟为代表的国际垄断资本实力不断扩大。与之相比,社会主义国家得经济发展水平还比较低,社会主义自身的发展还需要走比较长的路,这意味着社会主义最终取代资本主义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时代更替,历史进步的潮流推动着整个世界不断地向前发展,旧的事物必将被新的事物所取代,这是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也是生存法则。
参考文献:《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列宁选集》。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54645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