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读后感(通用13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06 05:27:09
原生家庭读后感(通用13篇)
时间:2023-12-06 05:27:09     小编:书香墨

读后感是读完一本书、一篇文章或一段文字之后,对所读内容进行感性和理性的总结和思考。通过读后感,我们可以深入理解作者的意图,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同时也可以拓宽我们的思维和见识。读后感是一种表达读者对所读内容感受和思考的方式,也是一种对自己进行反思和审视的机会。写读后感时,可以从书中得到的启示和收获进行总结,展示自己的成长和思考。这些读后感范文展现了不同读者对同一本书的理解和感悟。

原生家庭读后感篇一

《原生家庭》——和过去的自己和解,对父母说“不”。

有毒的父母和中毒的子女贯穿全书。前半部在解释家庭中的毒,施毒的父母和中毒的子女;后半部分则是作者运用心理学治疗方法帮助中毒的子女和有毒的父母对峙,摆脱童年噩梦的阴影。所以,可以把它当作一部心理个案辅导集。

书中的患者多数是中年人士,不少还是小有成就的中产阶级,但是无一例外的是,他们都有着痛苦的童年经历,受到有毒的父母的荼毒,变成中毒的小孩。而儿时的创伤最终在他们成年之后的某一段时刻集中地暴发,再度破坏他们的正常生活。作者作为资深的心理治疗专家,先是引导患者认清问题所在,把矛头指向造成当前局面的患者的父母,进而鼓励子女摆脱恐惧,大胆地和父母展开对峙,促成个人心里障碍的解决。

由于本书是把家庭当作问题的根源,所以案例的绝大部分问题都是归因于父母,而不是孩子。倘若抛开这个特定情境或者原因来看这本书,会曲解作者意图。这点应当是每位读者着重注意的地方,下文亦是因它才有根基。

《原生家庭》让我学到了不少东西,也激起了我对一些家庭问题的思考。例如:

•父母和孩子都是学习者。父母是年级更高的学生,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但是同时面对的是更难懂、更难解决的问题(他们不仅要解决自己的问题,也要帮助低年级的孩子做题);孩子像是低年级的学生,连“1+1”的问题还需要父母这些高年级的学生辅导,时长常因为“笨”惹怒高年级的父母。

•教育孩子的困难在于,家长并不能完全体会到孩子对一件事的真实反应,即便看上去孩子是快乐的,甚至孩子自己也认为是快乐的。

•一个家庭伪装的文明程度越高,是不是会让实际上的亲子交流产生更大的问题?

•家庭的本质是亲子关系,围绕着爱与自爱。父母对孩子、孩子对父母都是爱,但父母对自己、孩子对自己都不能缺少自爱。

很多家庭问题较之封建社会时期、改革开放之前多了许多,一方面也是受到了类似欧美风气的影响,一些问题开始公开化和透明化;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个体的需求开始逐渐得到更充分的表达和更完全的满足,社会规范的约束进一步加强,但是个体需求的糟粕——如违背伦理道德的乱伦——并不能为大众正视和妥善地消灭。因此,中国在很多方面仍有相当大的进步空间,社会文明的发展还不能原地踏步。

•该书和社会工作专业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正如社会工作和心理学尤其是社会心理学的关系。

(一)父母与孩子,孰是孰非?

有毒的家庭中,错的当然是父母,但是对错误负责的人往往不会是他们。

对比阿德勒“强调放下过去的既定事实,关注改变个人对于过去的态度,面对当下”的理念,《原生家庭》中“和父母对峙,重揭伤疤,让自己战胜过去”的倡议显得治本,但是难度太大,很可能会变成对家庭的二次伤害(反刍创伤性事件)。毕竟儿女释怀虽非易如反掌,父母认错却是难如登天。

最有效的办法是子女选择接受过去,正视当下,迎接未来——归根结底还是自己和过去和解,因为在家庭中天然不对等的地位下,作为受害者的子女也只能自己帮自己疗伤。如果父母能承认错误并努力改正,这样的家庭应该少有类似的问题。

(二)个人与家庭,孰轻孰重?

全书充斥着个人利益高于家庭和谐的味道。我并不是在批评这种理念,是客观陈述;家庭和谐亦非褒义词,而是中性词。但家庭终究不是独立个体的联合,而是高度的“互溶”混合物(可能不太准确),中毒的孩子可以较为容易地摆脱父母的束缚,但是很难完全割裂与他们的关系和联系。所以在我看来“我终于决定不再为他们做出任何牺牲了,我会让他们为自己负责”之类的话是割裂的和幼稚的言论;主动和父母决裂的孩子即便是在标榜人权、自由的欧美国家也不是很常见到的吧?从这个角度看,欧美没有中华传统的孝道(非愚孝)不失为一种缺陷和遗憾。

(三)人权与人伦,孰优孰劣?

西方文明向来提倡个体自由、个人权利,而这些影响到西方人在价值观念内几乎没有孝道和小我大我的概念,在具体行为处事上自然不会付诸“孝”和“公”。暂且不论对错,但是单就人权和人伦而言,前者象征西方的性格,而后者象征东方的性格。我觉得从一开始西方在人伦方面就已经败给了东方,尤其是中国——这既是我们的不幸,也是我们莫大的幸运。

但我又不得不提一句:西方很多职业的存在都基于陌生人社会,所以很多职业类似心理咨询师、社会工作者能在社会上发光发热,而中国社会很多职业的社会影响微乎其微,很可能是因为人伦道义让很多问题被社会忽视,被家庭掩盖、被个人吸收。

四、总结。

倘若一本书能激发读者对某些问题的思考,那它自然是一本值得一读的书。很多读者能和《原生家庭》中的一些患者产生共鸣,这也说明作者选材是相当谨慎且恰当的。所以,我们应该好好读一读这本书,透过他人的家庭问题认识更真实的自己。

原生家庭读后感篇二

说到原生家庭的影响,其实现在已经有很多的人都意识到了它的影响,我以前一直对这一点不以为然,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深深地感受到了它的影响之大。我的父母之间一辈子磕磕碰碰,家里大吵小吵不断,妈妈并没有一个固定的工作或者谋生的本事,只是跟着父亲来出苦力。家里孩子也多,经常会面临着经济紧张,爸爸又不是那么地负责任,所以他们经常吵架,一吵架,妈妈就会告诉我们,女人,还得有自己的工作,男人不可控等等。

所以我们从小就不相信男人,在该谈恋爱的年龄不敢放开去谈恋爱,总觉得男人不可靠,后来结婚仅仅是因为我觉得他负责任,结婚后,我实现了经济独立,完全不依赖老公,但是却没有安全感,我们依然吵闹不断,三观不合,我的脾气性格,简直就是我妈妈的翻版。我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但是苦于改变,所以当我看到这本书的时候,如获至宝。

我们生活到现代这个社会,压力很大,高压之下,或多或少,心理都有点问题,或是抑郁,或是自私,这些心理问题都需要我们去认真地去面对和解决。这本书的作者金尚,心理学硕士,是“虚拟爱之疗法”的提出者和倡导者。

整本书先解释了原生家庭创伤对我们的影响,要疗愈代际创伤的一般步骤,从五个阶段来进行详细说明,第三部分从家庭的角度来教会我们怎么疗愈自己的内在小孩,每个人说到底,本质上都是一个小孩子,通过疗愈我们的小孩,我们可以找到内在的幸福。

疗愈完自己的内在小孩之后,我们还要疗愈自己的身心灵,用虚拟的爱的疗法来帮助我们实现心灵的转变,最后慢慢地从内心深处走出原生家庭带给我们的伤害。

原生家庭读后感篇三

家庭是最为温暖而美好的象征,它在我们的生命里存在着多重功能,因它我们或悲或喜,我们有爱恨情愁,在此翻翻转转,因它传递的情绪感知,延伸在我们人生的时光里,翻开这本《走出原生家庭的代际创伤》,看似简单、司空可见的概念词,似乎成了与我们生活并无太多关联的抽象名词。

翻开书籍,细细阅读,所见所感,恰能将生活感知与之联系起来,所涌动的除了思维层面的思考,更多是情感层面的触及。

在内在小孩篇章,作者改编的给内在小孩的一封信中,列举开头几句来感觉一下:“亲爱的宝贝,你悲伤时,我会把你抱进怀里,轻轻抚慰,你落泪时,我会轻轻拭去你的泪水;你委屈时,我为你带来桂花的清香;你忧虑时,我讲故事逗你开心;你恐惧时,我陪在你身边,握住你的手。”

娓娓而来的温柔的体贴的,贴心的抚慰,像一把从心底托起的一股暖流,填充了我们的心间,流淌进我们的心田。

它存在我们的内心的小孩,更多时候我们感知的是受伤了的内在小孩,它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所触发的和遇见的生活中的事件或感知,让某些时期或状态下的那个心理层面的我,出现了一种停滞,停留在那个当下的小孩的阶段,一直存在我们的内心。

即便我们躯体成长了,受伤的内在小孩依旧在心底里潜藏着,直到因为一些情绪点,或类似场景的发生,将它触发出来,以此试图让我们看见,它渴望被爱,童真,没有抗拒和防卫,受伤了的内在小孩会不知所措躲向内心的洞穴,有时会带着怀疑的眼光看世界,内在小孩愈受伤,心灵的坑洞会愈大,而如何疗愈它,成了我们非常希望去解决的。

1、时光穿越——探望我们的内在小孩。

这是一个可以去发觉那个我们想去看见的小孩方式,选择照片,或者在音乐中,去进行全身的放松,并联想,小时候的自己,试图去走进那个场景,去牵着它的手,抚慰它,拥抱它,用儿童式的话语,对它说几句悄悄话。

2、发现受伤的内在小孩。

回忆在家庭中互动的真实情景,感知在那个情景下自己的情绪,是失落,受伤?忽视?被伤害了?用几个关键词去描述造成自己这些情绪的人的性格,思考自己在原生家庭中承担什么角色或隐性义务,写出让你产生不适的家庭中的词语。

3、测试内在小孩的受伤程度。

4、直面受伤的内在小孩。

作者从书中列出的一些步骤,去发现内在小孩到进行抚慰小孩,所用的就是先从意识层面去逐渐清晰了解当时发生了什么,让自己去清晰看见,很多情绪感知最初是源于什么,由于我们的情绪都是混杂的,很多时候会是感觉不好,不舒服,但是如何进行澄清,区分,是疗愈我们自己的关键。

我们就可以清晰的,看见这个是什么颜色,那个是颜色,这有个好事,就是可以针对具体的颜色制定如何去看待与处理它。本质上,这就是我们情绪层面的澄清,澄清的不仅仅是情绪的感知,更是思维层面的看见,看见自己被什么感知所困顿住,当你真正看见的时候,会发现,原来是如此的简单而清晰。

也会莞尔一笑,原来,心自扰之,何须太过介怀?

这些都是我们理解与意识层面的看见,在具体生活中,如何处理自己因为家庭代际创伤而受伤的小孩,作者给出了非常实用的一些方法,这是一种谈玄,更是从实际层面,去探知自己的内心与舒缓自己的情绪,简单列举几种:

1、虚拟爱之疗法。

这种疗法中重启胎内记忆、改写父母的故事、自我生命的重建的催眠理论基础来源于宗像恒次sat构造化联想技术。通过对自己内在对家庭环境对父母的印象的一种重新构建,以达到让自己的深层潜意识得到新的赋予,这从本质上是一种自我意义与解读的重建,从通俗意义上讲,让我们自己所依赖生存的记忆获得了新的重生,正如我们每个个人的生命体验,其实是基于自己对它的理解上的,也因此进行新的体验理解的解读,就是给我们自己的重生,这就是疗愈的开始与一种有效的方法。

2、进行正念的赋予,比如冥想等具体方式。

这一点其实和第一点是有重合之处的,不过第一点更侧重在内在联想进行赋予,而这种方式更侧重在具体现实层面的赋予,比如通过许愿文,愿景板,观想等具体的诉说,发愿,去让自己内心的正面构想得以实现。

3、经络以及瑜伽疗法。

这个是根据对体式和身体内部循环,呼吸的感知,等这些具体的有关身体平衡的方法,去让自己达到身体的静心,以此来触发心灵层面的清净自然。

4、跑步。

这是运动的一种,这是众所周知的,运动能够让我们大脑分泌脑啡肽,消除郁闷情绪,还能增强心肺、循环系统功能,使原本有但缺少的东西回到生命当中。

无论具体的方法是什么,最终的是我们在面对自己内在的伤痛,呈现在生活中的失调与偏差,进行调整和疗愈时,我们怎么去看待我们自己,又怎样去发现自己,用心的感知去尝试触及,去感受温暖,去感受柔软,感受对这个世界的探知。这一切都发生在我们对自己的领悟之中。《走出原生家庭的代际创伤》尽管是讲述一本关于原生家庭的书籍,但是,在生活中,我们失落时,颓靡时,或感觉能量消耗时,看看这本书,可以有不同的感知与疗愈,正如作者所说:“真自我,是一切心理的基础;假自我是一切心理问题的根源!"。

我们存于这个世间,就是看见那个真自我,并幸福愉快的生活下去!

原生家庭读后感篇四

第一次接触原生家庭相关的心理学书籍,是武志红的《为何家会伤人》,之后便对心理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本《走出原生家庭的代际创伤》,延续同样的主题,却有了不一样的阐述,一个重在指出问题形成的原因,一个重在问题的解决。

这本书最开始,简单的论述了家庭创伤的不同类型,包括躯体虐待、性虐待、情感虐待,以及这些家庭创伤带给我们的影响,不同的创伤给我们的影响是不同的,比如消极思维、情绪障碍、边缘性人格障碍等等,都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除了家庭创伤,还有代际创伤,以及代际创伤带来的危害,作者对这些创伤做了简单介绍之后,就开始有针对性的提出了一些解决办法,我们在看书的时候,可以自我对照,自己有哪些缺点是由于原生家庭的创伤带来的,就可以有针对性的治愈自己。

比如疗愈代际创伤的一般步骤:

1、重建安全感,虚拟爱之疗法。

2、哀悼失落的童年,臣服当下。

3、消除内疚感,重建清白感。

4、消除羞耻感,重建价值感。

5、寻找人生和生命的意义。

在这本书的很多内容里,我似乎看到了自己的童年,每次我的妈妈对我进行情感勒索的时候,我总是很本能的进行反击,然而每次表达“觉得付出多,为什么要生我,我又没让你生我”的时候,我得到的是来自方方面面的谴责,说我不孝顺,总是在怀疑自己,是不是真的缺乏感恩之心,但是作者却告诉我们:父母于子女无恩,反倒是子女于父母有恩,因为生孩子本来就是父母自己的选择,没有哪个孩子是哭着邱泽父母,把自己生下来的,而且父母生孩子,从来都是为了自己的需要,有人喜欢小孩,就生了,有人觉得有小孩的人生才完整,还有的人觉得孩子是爱情的延续,等等,无论哪个理由,父母都是为自己生孩子的,而不是为了孩子,所以我们不必心存歉意,越是这种要求孩子感恩的父母,对孩子越是没有爱的,正常的父母,知道自己与孩子互不相欠,亲子之间是平等的。

第一次在书本这样严肃的读物中看到有人告诉我们:做自己,你不欠父母的,孝顺不是唯一,那种触动不是简单的几句话就可以概括的,我似乎在书中看到了另一个我,第一次有在书中找到知己的感觉。

最后还要疗愈原生家庭的代际轮回,努力疗愈自己,让原生家庭的种种创伤终结在自己这里,不要传给自己的下一代。在这里你需要找到你的人生脚本,然后再改写你的人生脚本,同时要觉察情绪,改变自己的情绪习惯,因为潜意识的力量是强大的,消极悲观的情绪造成的危险是难以估量的。

毕竟父母未愈的创伤,会通过孩子显现出来,把自己修好,孩子就没有问题了。

原生家庭读后感篇五

原生家庭是我们很多人无法选择的,甚至有些人根本不想面对。还记得那个上学十年都不愿意和家里联系的年轻人吗?他觉得父母伤害了他,在上大学以后他就逃得远远的,终于摆脱了父母的控制。他可以过自己想要的生活,没有父母的牵制。

在书中有这样一段描述,因为父亲喝醉酒就打人,他只要听到父亲的脚步声就害怕,那成了内心的恐惧。

原生家庭对于每个人都有抹不开的影响,无论好的还是坏的,那都是原生家庭所给予的。如果说开始我不知道代际是什么意思,不知道大家是否会笑话,但是确实如此。

代际一般指代际关系,百度百科这样说的:代际关系,两代人之间的人际关系。通常一代指20年,但代际关系的两代,泛指老年人与年轻人,如家庭中的父母辈或祖父母辈与儿女、孙子女辈的关系。

我想起在很小的时候,父母也会提起他们父母之间的那些关系,虽然久远,但是有些事情他们说起却历历在目,恰好犹如今日,我回忆起过去父母的一些行为也是就如在眼前。

不得不说那些事情时刻影响着我做决定,如果不是在今日时时接受现在生活的思想,我可能不会这么辩证的去看问题。尤其是在子女教育方面,我们自己的教育习惯往往就是无意识的延续上一代的。

我们如何才能去改变过去原生家庭给我们伤害,我们必须在现在生活中有意识的去做些努力。这本《走出原生家庭代际创伤》的作者就是一位心理学方面的学者,她通过现实生活中遇到的一些例子,引导我们从自己过去的伤害中走出来。

所以这种伤害来的更隐蔽,但是通过这本书,然后自己在生活中可以找到关于这方面的记忆。人做手术可以通过锻炼来慢慢恢复,同样原生家庭的伤害,也可以通过自我调整来恢复。这本书就是有点类似于这样的操作手段,很多时候心理问题不容易好的原因,总归还是它的复杂,主要更多的是个体内心思想的影响,过去经历不同的影响。最好的心理恢复就是靠自我,有必要的时候可以通过心理医生干预。

走出原生家庭代际创伤,这不仅是为了自我更好的面对生活,同时如果自己没有走出来,对下一代的影响也是会有的。因为这种创伤会一代接着一代,所以从我做起才是关键。前一段时间高考,孩子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是如果深入了解,你会发现这些问题孩子,很多时候和家长是有很大关系的。

改变命运并不是为了赚很多的钱,而是从内心跨越过去,做一个更好的自己。

原生家庭读后感篇六

在这个繁杂的社会中,每天都发生着许多事情有快乐的,也有悲哀的。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许多悲剧的发生也往往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八月底是秋季的开端,也是暑假的尾声,孩子们都趁着时日不多的假期,尽情的放松自己。然而,就在这开学前期,一位花季少女陨落在家人无止尽的逼迫中,鲜花一样的生命就在这秋蝉的哀鸣声中,嘎然而止。

四川泸县的一个小区,突然发生了一起坠楼事件,年仅15岁的少女从25楼跳下,砸中了早在楼底劝她的父亲身上,一场悲剧,两条人命,弥漫在闷热的空气中。

事故发生的原因是因为这个女孩的母亲每天都逼迫她练习弹钢琴,然而这个女生因为反抗她母亲的决定而产生争吵,一怒之下,选择跳楼结束自己的性命,深爱女儿的父亲张着双臂在楼底打算接住女儿,也被砸死中死亡。一家三口人,一时之间丢了两条性命,这个悲剧不是个例,相信许多朋友都会在新闻中看到学生跳楼自杀事件。

为什么在物质丰富,精神文明提升的现今,还会有越来越多的青少年自杀事件发生呢,我想悲剧的根源,应该要从家庭创伤的原因中去寻找。著名的心理学专家、心理学硕士金尚在她最新一部《走出原生家庭的代际创伤》作品中,就非常详细的告诉我们何为家庭创伤?怎样走出家庭创伤的环境。

要知道,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的经历过家庭创伤带来的伤害,有可能只是家人的随口一句话,一个莫名的眼神,或者是言语争吵,甚至肢体惩罚。从定义上来说,创伤事件在精神病学上被称作“超出一般常人经验的事件”,这一类的事件,会让人感到无助,麻木和悲哀,它的发生带有突然的,无法抵抗的性质。

也有学者将它定义为:任何一种突然发生的潜在的生活危险事件。比如,有亲人去世了,或者被遗弃了,离婚了,身体产生创伤等。有些心理素质较强的人,会产生内心自愈的本能,但是仍然有一部分人在经历创伤事件之后,会造成真正的,长期潜伏于内心的创伤性结果,这也就是著名的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

当这种疼痛变成了身体的一种记忆,那么这种创伤人群就会处在一个非常焦虑的状态,持续的释放去甲肾上腺素,从而造成这类人群,会选择一些非常不好的习惯,比如,抽烟和喝酒上瘾,也有的会自残,伤害别人而上瘾,总之就是心理变得扭曲、变态,不断的伤害自己。

金尚在《走出原生家庭的代际创伤》一书中,以自己多年来的心理学实际经验不仅教导我们怎样认识原生家庭产生的创伤,还教会我们怎样避免和治疗缓解已经产生的代际创伤。

我们的身体是一个配合默契的系统,它与我们的心灵产生的思想息息相关,他们彼此之间联系紧密,互惠互利。身体某一方面的不适,其实都是对我们自身产生的情绪的一种表达,当你刻意的压抑内心的想法,不允许它出现在你的脑海或者心灵中时,它就会寻找突破口,从你身体的某一个部分症状来表达,这就产生了身体部位的病变。

在心理学方面,当你的身体与心理失调时,容易产生头晕,这种情况就是你对当前事情的失控。还有的人会习惯性的经常头痛,其实这也是一个人经常思考事情,想的太多,在一个想法与其他想法之间无法取舍,从而产生情绪上的波动,造成了心理压力,这种压力就转变成了头痛。

同样的,身体上出现的其他一些慢性疾病,都是有相对的心理方面的症状来表现。那么如何去缓解或者疗愈这种情况呢?金尚提出了信念疗愈法。

信念是指我们的精神高度集中和寄托于某一个方面。有一个著名的量子物理学家说过,“我们的身体其实就是思想的产物,医学上,我们已经开始了解思想和情感的状态,确实会影响身体的物质结构和功能。”

信念是一种强大的转化力和创造力,你需要确立正确的信念,要正视自己当前存在的现实。只有勇敢的面对你所处的状态,你才会发现问题所在,找到了问题,那么我们就容易找到合适的方法去解决它。这种方法就是,通过持续的,用积极快乐的,正面的方式去进行冥想和自我催眠,就能够影响基因的表现和运作,从而改变你的生命状态。

在读过《走出原生家庭的代际创伤》这本书,我惊讶于作者金尚对人类精神与心理甚至身体构造方面的精深细研,她不仅带领我们发现自身遭遇的原生家庭创伤原因,找到自己身上发生的问题和症状,更引导我们用信念去疗愈自身,解决自身当前存在和积压多年的沉疴痼疾。

《走出原生家庭的代际创伤》这本书既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心理老师,它引领我们走进心理学的大门;又像是从业多年的主治医生,它把身体病症和心理相契合;又像是一位博学多才的物理学家,挖掘心理与基因的生命逻辑关系,释放信念的伟大能量,从源头上保护我们自己!

原生家庭读后感篇七

无意中看到了小孩不笨这本书,让我感触很深。两个孩子,一个开始只懂得听妈妈的话,没有自己主见,饭来张口的小胖子terry;一个有绘画天赋,却得不到任何支持的国彬;两对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虽然十分不同,但是结果一样是不好的。这不得不让我想起了现在的幼儿家庭教育。

关爱孩子,给孩子在一起的时间。

小胖子terry的家庭条件很好,父母是做生意的,他们把大部分时间用在经营自己的事业上,和两个孩子的密切关系很少,导致姐姐叛逆,而terry呢,变成了一个没有主见,不会反抗的“听话”的孩子……我相信会变成这样,一定是从小时候就开始形成的。在幼儿园,很多孩子都是爷爷奶奶接送的,他们的父母也把更多的时间放在了自己的工作上,而很少有时间和孩子一起,他们认为只要把孩子送进了好学校,自己的任务也就完了。他们虽然满足了孩子的物质需要,却没有满足他们的精神需要。很多调查显示:家长每天即使有一段相当长的业余时间,但把它用在孩子身上的很少,或者即使在一起也没有多加引导,他们平时大部分业余时间都用在了做家务、看电视报刊、参加文体娱乐等活动上。

孩子虽然还不懂事,他们更需要父母的关爱,需要和父母在一起。我想每一对称职的父母都应该尽量花时间和孩子一起,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存在,自己的重要性。

发现孩子的闪光点,让孩子轻松的学习。

国彬的父亲是设计师,母亲是中文教师,应该说家庭氛围很好。但是国彬成绩不好,不喜欢学习,可他却热衷于绘画,并且表现出惊人的绘画天赋。可是国彬的妈妈和很多家长一样,只重视他的学习成绩,当国彬考的不好时,还用棍子打他,甚至不让他画画,使国彬幼小的心灵受到了创伤,更严重的是:国彬居然想不开,有了轻生的念头,也差点做出了傻事。不仅仅是小学,现在连幼儿园的孩子的课程也是安排的满满的。除了上课,父母还帮他们报了很多班,舞蹈,唱歌,钢琴,画画,围棋,英语,孩子们连喘息的机会都没有,试想这样下去,孩子们的负担会有多重,他们的天性也得不到很好的发展。据一项对幼儿家长的调查显示:在家长对子女的学业期望上,绝大多数家长表示,管好孩子学习,是家庭教育的第一位职责,至于其他教育则是其次。这些家长认为,只有孩子好好学习,将来考上大学,才能获得一定的社会地位和利益。我想学习固然重要,可幼儿期是孩子天性发展的时期,如果父母一味的看重他们的学习,那我想可能会事与愿违。各种兴趣班可以根据孩子的兴趣有选择的适当的参加,如国彬的妈妈,虽然他成绩不好,但可以发挥他在绘画上的特长,这样同样是一个优秀的学生,将来还是一个出色的人才。

每一个孩子都有他的与众不同之处,作为孩子的父母,不能有从众心理,不可以别的孩子报什么班,自己的孩子也报什么班,而全然不考虑孩子的兴趣,要从孩子的兴趣出发,让孩子快乐的学习。还要有一双发现的眼睛,看到孩子的闪光点,引导孩子去发展自己的优势。

以上是我看了《小孩不笨》这本书的一些想法。我想每一个人看了都会有不一样的感受和心情。希望每一个父母都可以抽时间看一看,我相信这对你们教育孩子会有特别的意义。

原生家庭读后感篇八

《家庭教育》是一本帮助家长教育的好书,书上有句话“只有不懂教的家长,没有教不好的孩子”,让我感受到了家庭教育的博大,知道了我做的还远远不够,要想做一名合格的家长,就要不断的更新家庭教育观念。学习家庭教育增强了我教育孩子的信心,从这本书中可以找到解决的方法和相同的案例,帮助我更好的解决孩子的坏毛病和坏习惯。

我的孩子在写作业时经常磨蹭,我就不断催促,结果越催促越慢,写出的作业质量也不好,我就更生气,经常责骂孩子,通过读《家庭教育》我的态度有所改变,当孩子出现这样的情况时,做父母的一定要鼓励他、赞赏他,让孩子从内心感受到父母的关爱,一定能帮助孩子克服磨蹭的坏习惯。

此外,还有把传统美德方面的教育书和家长以身作则相结合,中华美德教育,对孩子个人来说,是其做人基础,家长对待长辈也要做到孝道,然后才能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引导、启迪、感染孩子,让孩子学会体谅父母的辛苦,尊重父母的选择,感激父母的养育,在发展到能用努力学习、争取早日成才的实际行为来报答父母。

通过不断地学习家庭教育,提高自身的素养,经常与孩子沟通,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帮助孩子改掉自身的坏习惯。

学习《家庭教育》最大的收获就是让我不断的成长,家长只有不断的成长才能为孩子的成长提供有效的帮助,让孩子不输在家庭教育上,让孩子更健康、快乐、向上,这就是做父母最大的愿望。

原生家庭读后感篇九

《和美家庭》这本书中讲到孝亲爱老,这是一个良好的家风,要求着子女孝敬父母,不要认为给父母大把的钞票,让他们过上锦衣玉食的生活就是尽孝心。我们的父母年纪越来越大,现在的生活条件也是越来越好,父母所需要的并不是物质上的补贴,而是子女的关心,经常给父母打电话,问候一下,让父母知道我们在关心他们,打电话时其实也不需要说什么慰问的话,只要陪父母聊聊天,说说每天发生的事情,这样就足够了。

人生最不能等待的事情就是孝敬父母,我们慢慢地在长大,会有自己的生活,有自己新的家庭,而父母也在慢慢老去,细细算来,我们能陪在父母身边的时间太少了,当我们想玩什么好玩的、吃什么好吃的,享受自己美好的`生活时,不要忘记自己年迈的父母,多回家看看,陪他们聊聊天,陪他们好好吃顿饭。

这本书还提到阅读对家庭的影响。现在中国人的阅读量是越来越少。阅读,从家庭开始,读书升华睿智,读一本好书会让我们更加坚强,更加睿智,书可以怡情,可以睿智,可以益智……家庭阅读,影响孩子阅读。

父母中有喜欢并且经常看书的,会直接影响孩子对阅读的喜爱程度,很多孩子因为父母喜欢且经常看书而喜欢读书,这一点,十分让我认同:去年我任教了一年级,刚入学的一年级的孩子,几乎都是识字量非常非常少的,基本不认识字,而班级中,有个小姑娘让我印象深刻,这个孩子可以在没有拼音的情况下,将一篇短文全部读完,这对于一个刚从幼儿园毕业的孩子来说,是十分困难的事情,后来经过了解,原来孩子的父母都是“书呆子”,他们一家三口最享受的是,饭后,三人捧着各自的书,细细品读,在别人看来,这是多么无聊的生活,但正是这样热爱读书的氛围,让这个孩子主动地爱上了读书。可见家庭的阅读对于孩子的影响力。

家庭的阅读是非常重要的,我们需要让书香伴随每一个日子,让阅读伴随每一个家庭。倡导家庭阅读,建设书香家庭!

原生家庭读后感篇十

父母究竟最该给孩子什么?给孩子最好的家庭教育!孩子有了好的家庭教育,就拥有了一生最大的财富,《给孩子最好的家庭教育》读后感。但“只有父母好好学习,孩子才能天天向上!”作为中国大陆就读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教育管理专业并获博士学位的第一人、美国两所名校三个与教育有关的硕士和博士学位获得者、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副总裁和北京新东方扬州外国语学校校长,本书作者王修文从一个学者、一个教育管理者和一个父亲的角度,以其深厚的教育理论积淀和对于中西方教育的深刻理解,及其在中国本土教育上的躬身实践、思考与教育子女的成功经验,从多个维度为广大父母和即将为人父母者道出了“怎样给孩子最好的家庭教育”这一话题。

【新东方“三驾马车”鼎力推荐】。

王老师对于中西方教育的深刻理解、在中国本土教育上的躬身实践和思考、身为人父的切身体验,都使他的教育思想深刻而独到。我热切而真诚地建议:真正爱孩子、关注子女教育的人,好好读一读王修文老师的这本理念先进、内容扼要、实用性强的家庭教育指导书。

很多中国父母教育孩子都是在黑暗中自己摸索。过多地在黑暗中摸索,会碰得头破血流,或者掉进陷阱出不来,或者走入死胡同,浪费很多宝贵的时间和机会。如果能有一盏明灯指引我们走正确、宽广的大路,我们就该用心拿起它,把它举得高高的,照亮前进的路。王老师的这本教育书,就是这样一盏指引家庭教育的明灯。幸运和机会就在眼前,您得用心抓住!

--俞敏洪(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兼总裁)。

教育家真正的成功只可能体现在“知行合一”这四个字上,古今中外向无例外。

修文的“知”乃是他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博士打下的“真底色”;修文的“行”乃是他近二十年如一日如此专注地把一所承载了他全部教育哲思的学校从默默无闻带向声名显赫的“真实践”。

--王强(新东方创始人之一,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

想欣赏什么是真正的谦谦君子吗?看看王修文博士;想感知什么是真正的教育家风范吗?见见王修文博士;想解决教育子女无穷的困惑吗?读读王修文博士;想学会为孩子创造一个最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吗?买一本王修文博士的新著!王修文博士是我在新东方最尊敬、最热爱的朋友,他执掌的扬州新东方学校,已经成为中国基础教育的典范。这本结合了他渊博教育理论与深邃办学经验的著作出版,是中国家庭教育和为人父母者的福音。

原生家庭读后感篇十一

今天选了《和美家庭》这本书阅读,让我受益良多。家庭是是人们情感的归宿和心灵的港湾。因此,尤其是女主人的我们更应该重视家庭建设。本书以如何建设和美家庭为主线,从家庭美德的弘扬、家庭教育的科学方法、家庭理财的实用知识、家庭阅读习惯的养成、低碳与智慧的生活六个方面,结合感人的故事,生动地讲述着如何建立和维护良好的家庭关系,让爱情"保鲜",让生活更充满情趣,让家庭更温馨。

重家风,扬美德

这一让我感触最深。特别喜欢里面"良好家风,无言的教育"这句话。父母是孩子的榜样,孩子出生都是一张白纸,就看父母怎么填写。"夫妻恩爱,有爱才有家",我好幸运有一个爱我的丈夫,这就直接给我的孩子拥有一个有爱的环境。"孝亲爱老,涌动人间真情",子女孝敬父母,不是我们给父母多少钱就能表明我们有多孝敬父母。现在大家的生活条是越越好,父母所需要的并不是物质上的补贴,而是子女的关心,子女的长情陪伴。想到我年迈的父母,现在妈妈年纪大了,就像孩子一样喜欢撒娇,爸爸好固执,不会迁就妈妈;所以我只好不断的开导父母,多回家看望父母。

重家教,育子孙

我的孩子现在读高二,在家庭教育方面,我和丈夫都很爱我的孩子,但没有溺爱孩子,所以让孩子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我的孩子敢于担当富有责任心。一直以我们都会给孩子自由成长的空间,与孩子平等地沟通,鼓励孩子多动脑、多思考;所以孩子的成绩也是比较理想的。

管好财,理好家

这应该是大家都感兴趣的话题吧。美满的婚姻有一个共同的特点,(fsir)就是妻子特别好,特别会管理这个家;在管好家的基础上就要会理财。女性理财已经成为一门学问,理财的宗旨就是开节流。我自己也会理性的买一些理财产品,与丈夫商量,共同理财。作为女性,不妨阅读一下这一节,也许会让你有意外之喜哦。

低碳生活

低碳生活,其实低碳生活对于我们普通人讲,是一种生活态度,很多物种现在濒临灭绝,如果这世界上只剩下人类的时候,会是多么可怕的事情。简单理解,低碳生活就是返璞归真地去进行人与自然的活动,在网上转账,不仅能避免在银行排队,还能减少纸质单据在运输过程中消耗的能,网上购物、交水电费、交电话费等,非常省时省力。另外,将普通灯泡换成节能灯,尽量步行、骑自行车或乘公交车出行,随手拔下电器插头……这些看似不经意的小事,一个家庭只要有人做,就会慢慢影响一家人,低碳生活,环保健康。希望能看到越越多的人低碳生活。

智慧,让生活更美好

营造舒适的港湾,我把家里也收拾得整整有条,让家人都觉得生活得舒服。我还收看"妙招"栏目,学习小窍门,让清理、护理等更便利。让我们一起运用智慧,让生活变得更美好吧。

每个人都有一个家,不管这个家由多少人组成,它都是我们情感的归宿和心灵的港湾,《和美家庭》建设和美家庭,希望这分享能让大家打开一条通往幸福生活的大门。

原生家庭读后感篇十二

近日阅读《和美家庭》,书里引用了孔子的一句话——“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本文向您介绍有关《和美家庭》读后感》的内容这句话意思是说,为人子女必须要清楚了解父母的年龄,一来为他们的身体高健而欢喜,一来为他们的年岁衰老而恐惧。

上次放假回家,吃完饭后,妈妈说要我帮她修剪头发。我给妈妈梳着头,望着她那越来越多的银发,一时心里感慨万千。这时,爸爸说:“你妈呀,前几天说头发长了,我让她去理发店她不肯,就要等着你回来帮她剪呢。”妈妈说:“对啊,我女儿手艺好,我就是要等她回来帮我剪。”听到这话,我的手一顿,心里涌起无尽的愧疚和难过。

少年锦时,觉得家是囚笼,母亲的唠叨、父亲的严肃,会压得人喘不过气来。于是拼命地想要长大,想要远离他们,以为去到了外面的世界就能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可是真当背起行囊离开家走向外面时,才会猛然觉醒,那是一个将哭声调成静音的过程。当汗水耗尽时一回头,你依旧能看到身后敞开着温馨的家门。

我给妈妈剪头发时,爸爸去洗碗了。妈妈压低声音说道:“你爸爸啊,从一个月前就开始念叨,说小家伙还有多少天就回来了。这每天每天的.念,我的耳朵都被他念出茧子来了。他说送你去单位的时候,你看起来很难过,好像要哭出来了,他回来后也沉默了好些天。你难得回来,这几天在家你要好好陪陪他啊。”“嗯,妈妈,我知道了,这次回来一定哪都不去,就陪着你们。”我坚定地回答。

在我们大步向前,向着自己想要的生活前进的时候,父母的存在通常会被我们遗忘。每当父母在为我们的成长欢欣鼓舞之时,却不知道同时给父母带去了多少寂寞的回忆。时间无情,你只要稍稍一耽搁、稍稍一犹豫,它就会把你那些对不起,变成还不起,变成来不及。所以此刻我暗暗地告诉自己,如果有时间,一定要多回家陪陪父母,尽量阻止无尽的等待占据他们的时光。我不要等到子欲养而亲不待时,得来徒留一身的空悲切。

我们这一生会遇到很多人,他们来了又走了,缘分皆朝生暮死,脆弱如朝露。可唯独与父母亲人,才是一条生生不息的河流。愿风裁取你们的每一粒微尘,衣襟带花,岁月风平,一生平安喜乐。

原生家庭读后感篇十三

正文:以前很少接触教育理论类的书籍,因为觉得此类书大多是很枯燥的,但是读了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的代表作《家庭教育》之后,我才发现原来一本充斥着条条框框的教育理论的书也是可以有着如此的趣味性和实用性的。这本书是以作者的孩子陈一鸣为主要记录对象的,从1920年12月26日,一鸣出生起,陈鹤琴就开始记录,记录陈一鸣什么时候哭,什么时候笑,什么时候小便,什么时候会顽皮了。把陈一鸣身心的发展都作了全面的研究,一共连着808天。808天的连续跟踪观察﹑文字摄影记录及实验对比,创中国研究儿童之先风,后来也就有了这本在中家庭教育史上有着举足轻重地位的《家庭教育》。

在读这书的过程中,每位读者都可以深切的感受到作者的良苦用心以及他先进的教育理念。在书里作者用自己的观察记录着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用自己的教育原则切实的实践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每当孩子遇到问题的时候,作者就会用自己的方式和方法来教育自己的孩子,以此在逐渐观察和总结基础上提炼出家庭教育的101条原则。我们都够清楚的看到,这每一条原则都是作者的心血所凝聚而成的,也都是值得我们每一个读者相信并付诸于自己的教育实践的。我看了书之后就在想,如果我们现在的家长也能像作者一样关注自己孩子成长的的每一个瞬间,真正的去了解孩子,那么中国的家庭教育便会更加科学合理,中国的孩子也便能更加健康和快乐的成长了。

在书中我体会最深刻的莫过于作者对孩子行为的思考和对孩子心理的分析,我们无法否认,这种深刻的思考和分析是作为一名教育家应有的,但是这种敏感度更是一名父亲多特有的。其实,教育孩子和与他人相处也是有很多相同的地方的,这都是要建立在对对方了解的基础上的。在这本书上第一章首先谈“儿童的心理”。作者提炼出7条原则:小孩子是好游戏的、是好模仿的、是好奇的、是喜欢成功的、是喜欢野外生活的、是喜欢合群的、是喜欢称赞的。这就告诉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我们首相要充分的了解了孩子,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才能更加有针对性,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书中有很多精彩的故事和经典的案例,对于有孩子的父母而言,这些到现在还都是有着很强的借鉴意义,因为我们可以通过这些小的案例折射出很多的正确的教育理论,而这些理论对于孩子的教育是大有帮助的。

这是一本正真经典的教育书籍。正如陶行知先生说,作者是“以科学的头脑、母亲的心肠”做成此书的。

这是一本实践与理论完美融合的家教全书。在书中几乎每一条理论框架背后都会有一个具体而生动的实例,实践与理论相互佐证,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这是一本雅俗共赏的教育典藏。如郑宗海先生在序言中说:“这本书事实具体、文辞浅显,可期家喻户晓。”

总之,这是一本我们可以信赖的好书,读书的真正乐趣就在于你能够与作者发生共鸣,把自己融入书中,融入到作者的思想中。而我相信读过《家庭教育》这本书的读者,尤其是家里有幼童的父母,定会觉得自己的精神得到了一次洗礼。也许您正在众里寻书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7532196.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