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读解电影与电影音乐论文(汇总16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01 20:44:21
精选读解电影与电影音乐论文(汇总16篇)
时间:2023-11-01 20:44:21     小编:温柔雨

通过总结,我们能够更好地把握问题的本质和解决方向。较为完美的总结需要我们清晰明了地梳理思路,准确地表达出我们的观点和见解。总结范文中的语言简练、表达准确,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读解电影与电影音乐论文篇一

音乐构造完整故事情节

影片开头,在苏格兰巍峨的山巅之上传来悠扬的风笛声,将观众带入了绿水青山的环绕之中,在这里祖祖辈辈生活着朴实勇敢的苏格兰人民。此时音乐一转,小提琴奏出了忧郁的旋律,在没有低音的衬托中,音色时而轻盈高亢时而沉郁并存,模仿人在歌唱,十分悠扬。也奏出了他们受到统治者欺凌压迫的不幸。四支圆号不协和的和声,在铜管和木管乐器之间起到媒介作用,表现力极其丰富,是铜管乐器中音域最宽、应用最广泛的乐器。具有铜管的特色,但又温和高雅,带有哀愁和诗意暗示了黑暗与邪恶并存的统治阶级。接下来由弦乐奏出一句过渡音,紧接着由圆号吹奏出带有铿锵有力的旋律,这仿佛是一种期盼,期盼着英雄的出现,来拯救他们的民族;此时大提琴却以凝重浑厚冷冷对答,使人茫然。悠扬琴弦的音色含情,旋律动人。这种乐器音色浑厚丰满,擅长演奏抒情的旋律,表达深沉而复杂的感情。预示着这位英雄道路的艰难。整首乐曲作为影片的序曲,表现了威廉的奋斗历程和英勇的一生,在这首曲子中音乐短小、别致,旋律表现得淋漓尽致。此曲它的艺术价值不仅仅可以作为电影音乐来欣赏,更可以作为纯音乐来欣赏。情节与故事是电影的核心问题。两者既密切联系又各自独立,故事是讲述出来的事件,即讲的是什么;情节关系到怎样讲,讲哪些,情节是构成故事的最基本要素,是形成故事的必要条件。当叙事主体有意识地把音乐作为影片的重要载体时,音乐的作用就不仅仅是衬托了,音乐本身已经成为故事主要情节,并且推动故事的发展。影片所使用的音乐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对影片宏观背景的叙述具有定位功能,并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和浓郁的个人情感。

音乐抒发人物的内心情感

音乐作为一种听觉艺术,就其本质来说是要善于用听觉来表现人物内心,用心去感受情感,感受人物内在的、心灵深处的美。它的最大特点就是反映人物内在的心理,借以丰富情感世界。电影音乐的主要功用即是抒发人物情感,衬托事物环境,使人物的情感在音乐中得以抒发表现。小威廉的父亲就是一位抗击英国侵略的英雄,在战斗中牺牲了。在父亲的葬礼上,小威廉正在哭泣,这时遇到一位小女孩,送给他一朵紫蓟花。这时风笛响起了悠扬的旋律,象征威廉与小女孩美伦的爱情主题,它是那样优美与凄凉。无论环境多么恶劣,都阻挡不了人们对爱情的追求和渴望。这个旋律也奏出了人们对自由的向往。这时,影片中最欢快的音乐出现了,这是他们事隔多年,又一次相逢。相逢在乡间的婚礼舞会上。柔美民族风情的舞曲在风笛吹奏中洋溢着快乐,人们暂时忘却了苦难,尽情欢唱。在这样一个舞会上,威廉已经长大成人,终于回到了久违的村庄,见到了儿时的好友美伦,她如今已是一位亭亭玉立端庄的少女。此时影片的画面呈现:一个幽静的夜晚,悠扬飘荡的风笛掠过天空,葱绿的山冈上一对甜蜜的恋人幸福相拥,让人为之感动幸福不已。音乐wal-lacecourtsmurron在欢快、愉悦中响起,威廉在一个“轻风细雨”的傍晚约美伦出来,美伦没有顾及父母的反对,飞快愉悦地跑出家门,兴奋地坐在威廉的马上,两人一齐驰骋在绿意葱葱、无边无际、使人心旷神怡的'美丽的草原上。空气显得格外清新怡人。从绿色的草地上飞过一群白色的鸽子。在这景色迷人令人流连忘返之时,苏格兰风笛再次响起轻盈的旋律,美妙动听的音乐再次衬托出情侣久别重逢的愉悦心情。威廉与美伦一同骑在马背上,陶醉驰骋,从他们身边掠过起伏的山峦。此时轻快温存的音乐伴随着美不胜收的苏格兰风景,使我们深深地体会到身临其境的草原美和浪漫的苏格兰风情美。

音乐表达人物内在情感、深化主题思想

主题思想是影片的灵魂,电影的各种元素、材料都要围绕主题思想不断地调整,“爱情和自由”是《勇敢的心》这部影片的主题思想,这部电影中的各种材料和艺术元素,都是围绕着“爱情和自由”进行发挥的。例如secretwed-ding这首乐曲,没有语言,却见证了威廉与美伦的秘密婚礼,画面中起伏连绵的山峦和涓涓流淌着的清澈小溪。在这里,音乐的加强使“爱情”这一主题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我们也仿佛徜徉在大自然美丽的风景之中,分享着他们的美丽动人和浪漫爱情。影片在最后结尾的那一曲freedom中。威廉竭尽全力,深呼吸,张大了嘴,倾尽自己全部的力量,高喊“自―――由!”的时候。再次响起“自由”和“爱情”的主题音乐,镜头也切换到此画面:“史蒂芬痛苦地闭上眼睛,伊莎贝尔也痛苦地闭上了眼……”这时,风笛音乐把影片推向了高潮。英雄的主题再次浮现,在高亢唯美的风笛音乐衬托下,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威廉仿佛看见了他日夜思念的美伦。这一情节的细微描写与音乐的结合,把人性的光辉和英雄本色融为一体,进一步突出再现了爱情主题。整部影片中音乐用量达到67%,在影片长达3个多小时中,音乐就占据了2个多小时。在电影中如果按类型来划分,《勇敢的心》应该归属一部凄美爱情故事。本片的音乐多而不腻,重而不躁,运用得恰到好处。因为音乐完全融入到影片的情节、人们的情感和内心当中,音乐的悄无声息、出神入化是默默无声的,你有时会忽略它的存在。正因为如此,它具有任何元素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勇敢的心》中的音乐就达到了这样的效果,从而使观众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在听完近2个多小时音乐中,也不觉得是画蛇添足,令人厌烦。

用音乐来渲染气氛

影片画面的变化,伴随着苏格兰风笛奏出悲壮的音乐,我们在如诗如画的景色之中,视线穿越于苏格兰高地:在紫红色的天空映照下山脉延绵不断郁郁葱葱,在天空的边缘点缀地镶嵌着粉红色的云彩;满眼望去,漂亮光滑的鹅卵石自山巅宣泄而下,汇入一片深绿色的草原,一望无边;还有零星密布的湖泊点缀着苏格兰的大地,天地融合交相辉映,在乌云笼罩、宽广的天空里倾泻着淡蓝色的光辉。情感与色彩,音乐与画面,勾勒出一部部画卷,情景交融天衣无缝,在悄无声息中,不留痕迹地叙述着故事发生的时空。在影片最开始的时候,一段旁白清晰明了地叙述了故事的梗概和发生的历史背景。在开场短短的3分钟时间,导演将影片的旁白、画面、背景音乐完美地结合起来,创造了沉重和神秘、悲壮与自豪的历史意境。突然安静,静得让你不敢呼吸,这时小威廉的父亲马尔康与哥哥走进谷仓,发现无数具尸体。父亲马尔康一遍又一遍地喊着儿子的名字:“麦克-安德鲁斯”。音乐渐渐响起,他们下了马,哥哥惊恐地走到谷仓的门口,小心翼翼地举起了一把砍柴用的斧头,轻轻推开门。可是听不到里面有任何声音。这时鼓声急促响起,伴随心跳的节奏,不禁让人屏住呼吸、不寒而栗,使观众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此时的紧张气氛。就在这时,突然一只鸟飞出谷仓,紧张的氛围就此打破。接着令人紧张起来的是马尔康o@的脚步声,原来站在谷仓门口的是小儿子威廉另外在威廉假意向杀死美伦的贵族投降那一场景,影片再次通过音乐与画面的完美结合,体现了情节的张力。几个手持长矛的英格兰士兵骑着马,在城中巡视。突然镜头转换,威武雄壮的威廉出现了,在音乐的衬托下,向哨兵缓缓走来,他骑着一匹高头大马,地上的泥浆在马蹄下飞溅着;哨兵在暗处悄悄躲着,尾随其后。此时画面徐缓,音乐急促,镜头快速切换在威廉、士兵、杀死美伦的贵族之间。画面与音乐的不对称性,彰显了强烈的艺术对比,从而营造了紧张、扣人心弦的艺术效果和画面的冲击力。还有一组对比即是环境声响与背景音乐对比,如马的长啸嘶鸣声,马蹄落地溅起泥浆的声音,都被夸张放大化,以动衬静。就在这短短的场景音乐中出色地表现了威廉的机智勇敢和智勇双全。

结语

总之,影片中的大量配乐十分大胆独特,大部分为时空音乐类型,尤其是苏格兰民族乐器风笛的运用,恰到好处、魅力无穷。作为著名的音乐人詹姆斯霍顿在后来的《泰坦尼克号》中更加出色,荣获了大奖。尽管这部影片的音乐没有获奖,但这里的配乐笔者认为更胜一筹,结构上略微复杂一些,与情节的配合十分紧密,真正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在自由与和平这一主题的感召下,电影中极具感召力的音乐把电影推上了一个至高无上的高度,它使观众置身一个梦幻世界,仿佛把作品镶嵌在音乐之中,使影片在现实世界中游离,苏格兰风笛的憨直质朴也正是通过它的音乐表现出来。这正是影片的魅力所在。

读解电影与电影音乐论文篇二

音乐是一门艺术,它转换成一门学科后,它的内涵和意义就会发生改变,从感受类的语言变成技巧和行为操作上的语言,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目的便是构建一种音乐教学体系,使学前音乐课堂的教学特性慢慢被消化,成功的进驻到幼儿艺术素质塑造领域,为幼儿带来全新的学习体验。

一、奥尔夫教学法概述

奥尔夫教学法是由德国音乐家卡尔·奥尔夫创造的,其奉行的教学宗旨是“诉诸感性、回归人本”,从感受、情感上激发人对于音乐艺术的喜爱和情怀,有增强人本能音乐思想、表达意识和激发原始情绪的作用和能力。虽然称之为一种教学体系,但它并没有较为统一和完整的教学规则和标准,相关教学行为是自由和随机的,全凭幼儿的感受和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愿望。在现代音乐教育中,奥尔夫教学法是最适合儿童的、最适合个性化、自由化教育的一种教学体系,其相关理论思想的研究价值很高。

二、基于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具体表现研究教学特点

对于学前幼儿来讲,音乐学习并不注重技巧,特别是在幼儿肌肉发育还无法胜任、承担过多音乐技巧、手法训练任务之前,帮助幼儿建立音乐学习和理解兴趣和好奇心才是最关键的。下面本文结合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具体操作行为,研究其教学特点,具体内容如下:

(一)节奏把控、节奏习惯意识的建立

节奏是音乐的生命,所以奥尔夫特别重视研究、发觉音乐中“节奏元素”的独特性和艺术价值,教学之前,通常要选择、使用一些简单的音乐器材,木棍、水瓶敲打桌面,老师先敲打,学生后模仿老师敲打;亦或是让学生使用手脚、口鼻模仿老师一连串的声音等等。该教学行为的目的是让节奏进入到学生了解、学习音乐知识想法中,对节奏有新的认识和理解。节奏是存在于日常生活中的,老师也可以让学生模仿日常生活中的“音乐节奏”,如:爸爸打呼噜的声音、小狗叫的声音、水流响的声音、车经过的声音等等,这些音乐节奏的写实意义很强,能够加深学生对音乐节奏的感触和想法。

(二)乐器的认识和使用

学前儿童是不喜欢单一枯燥的理论知识的,为此,奥尔夫认为应当让学前儿童尽早的接触乐器、认识乐器,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出他们对于音乐艺术的好奇心,跟着老师学。如:在上课之前,在课桌上摆放一个打击乐器,并让孩子们观察,并提问让他们说出这个乐器像生活中的那些生活用品。之后老师使用乐器敲打出声,模仿孩子们耳熟能详的儿歌演奏,学生会被动听的音乐所吸引,这时老师让孩子轮流到讲台上来或是把乐器发到孩子手中,由老师带领,有节奏、有意识的使用打击乐器。这样一来,孩子就可以在未来的音乐学习和理解中,更加立体、全面的认识乐器了。除打击乐器之外,如:口琴、葫芦丝、架子鼓、钢琴等简易小型乐器和常用乐器,都可以被引入音乐课堂中,它的应用形式和教学内容可以随机改变,不一定要教会学生某种技能和知识,只要学生对乐器感兴趣就行。同时,老师也要充分给予孩子自主选择权,也就是说,如果某个孩子不喜欢某个乐器,亦或是某个孩子特别喜欢某个乐器,老师应当学会适当放手,把选择权和操作权交给他们,让他们与乐器单独相处,从而碰撞出不一样的火花。

(三)即兴演奏

在奥尔夫音乐教学体系中,即兴演奏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的关键作用是活跃课堂气氛,当教学任务完成后或是教学受到阻碍和问题时,老师可以让孩子们通过即兴演奏的方式去轻松的对待、学习音乐,而不是按照既定的规则和模块演奏音乐。另一方面,老师还可以通过孩子即兴演奏的内容和音乐作品逐一了解每个学生学习的效果及艺术素质表现力,进而更有针对性地、有目的性地推行个性教育。奥尔夫曾说过:“原始的音乐是接近土壤的、自然的、机体的、能为每个人学习和体验的,适合儿童的。”因此,即兴演奏并不是为了音乐教学或是音乐学习而设立的,而是为了让孩子们更多、更好的了解音乐而开展的体验式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孩子的思想是自由的、演奏行为是自由的、想法也是自由的。即兴演奏也不仅表现在演奏方面,也可体现在表演上,老师可以播放一段音乐,让学生跟着音乐舞动,并随机变换音乐,给学生以不同形式与内容的音乐刺激,以带给学生全新、不一样的音乐感受和想法。

结论

综上所述,引入奥尔夫音乐教学法进入到学前音乐课堂中是具有现实发展意义的,其不但能够丰富学前儿童对音乐艺术的见闻和思想,还能培养出学前儿童对音乐的爱好和乐趣。同时,透过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教学体系也可发现,以儿童为主体、以儿童的学习和情感意愿为中心,才是儿童教育、教学追求的根本目标和愿望。

读解电影与电影音乐论文篇三

对于学前教育阶段幼儿而言,音乐的艺术魅力在于音乐本身的感染力,通过音乐欣赏课的开展让幼儿更好地在倾听音乐的过程加深对音乐的理解,这对于幼儿音乐经验的累积和音乐视野的开阔有着积极的指导和促进意义。除此之外,音乐欣赏课教学中还能够依据具体的音乐作品培养幼儿的记忆思维能力,在良好的倾听习惯中提升自我音乐素养与审美能力。然而,当前学前教育阶段音乐欣赏课教学往往很难从材料选择与组织方面达到提升幼儿音乐感受力的目的,音乐欣赏课的实施流程尚需完善。

一、借助聆听和欣赏途径培养幼儿的音乐感受力

(一)适宜的选材

学前阶段幼儿一般年龄较小,这一时期音乐欣赏课教学旨在激发幼儿对音乐的学习兴趣,因此适宜的选材就显得至关重要。教师可选择简单易懂、旋律琅琅上口的幼儿歌曲,比如《解放军进行曲》、《我是小兵》、《虫儿飞》等,这些歌曲幼儿能够理解和感受,且倾听过程中也能够随着音乐轻声附和。

(二)重视动静交替

音乐欣赏在幼儿园中的开展不应是被动消极的过程,而应当在积极的教学氛围中更好地促进幼儿对音乐的整体感知,这是培养幼儿审美意识的关键所在。动静交替是音乐欣赏课教学需要重视的问题,幼儿天生好动,因此知识的呈现也应体现这一特征,这就需要教师在语言和教具的辅助下加之必要的动作来辅助幼儿音乐感受力的提升。

(三)突出情感培养的重要性

学前教育音乐课程并非是纯粹的音乐知识讲授,更重要的是人的培养过程,因此我们往往将音乐作品的感受和体验视为学前教育阶段音乐欣赏课教学的核心目标,旨在更好地引导幼儿理解音乐中蕴藏的情感。作为生活和情感的一种反映,音乐在情感表达方面有着突出优势,这正是音乐感召力的体现过程。比如在欣赏《摇篮曲》时,幼儿或怀抱娃娃、或手扶摇篮,这样宁静唯美的画面是幼儿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这足以证明情感教育在幼儿音乐欣赏中的重要性。

二、通过儿童生活经验辅助他们对音乐的感受

指导幼儿学会倾听声音和切实感受音乐的表现力是学前教育阶段音乐欣赏课的宗旨所在,这对于幼儿音乐欣赏能力的提升至关重要。学会倾听音乐可从倾听大自然的声音入手,比如对各种动物声音的倾听都是幼儿感性认知的重要积累过程,这对于幼儿音乐感受力的形成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音乐欣赏课教学中可设计特定的音乐场景,在舞蹈、游戏和表演等方式的推动下更好地加深幼儿对音乐的感受。学前教育阶段幼儿已然能够从音乐作品中分辨出音乐速度与节奏的变化,因此音乐欣赏的过程可将音乐作品与幼儿生活经验相结合,在肢体动作和语言的配合下突出直观教具的教学优势,帮助幼儿在音乐作品中发现情感,并运用自我想象将画面情景表演出来。这不仅与幼儿年龄特征及心理特征相符,同时也能够在音乐欣赏过程中渗透必要的音乐情感,有利于幼儿对音乐作品的全方位感知。

三、通过想象力激发促进幼儿自主欣赏音乐能力的提升

故事体验是幼儿在学前教育阶段最为明显的特质,这时我们可以将故事与音乐欣赏相结合来体现音乐教学本身的趣味性,与此同时对于幼儿音乐感受力的培养也有积极的促进意义。幼儿对于音乐结构和风格的理解也可借助故事的方式得到呈现,然而这一过程中需要首先加深幼儿对音乐内容的理解,并在故事情节中渗透音乐的内容。在全面理解和掌握音乐结构与风格之后,教师可针对幼儿对于音乐内容的理解进行绘画、故事或是表演的编排,通过直观形象来满足幼儿心理需求,并且在相互欣赏与学习的过程中更好地提高音乐欣赏课教学的实效性。可见,借助想象力激发来促进幼儿自主欣赏能力的提升对于幼儿综合音乐审美意识培养意义重大。

四、以多种感官辅助下提高孩子音乐整体感受力

多种感官辅助下的音乐欣赏过程可完善幼儿对音乐作品的理解、感受与想象,在情感因素的影响下提高自我音乐认识和体验,这对于幼儿心理水平和认知能力的发展极为重要。需要注意的是,学前教育阶段幼儿的欣赏水平还相对浅显,因此音乐作品的.选择及教师的指导就显得至关重要,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和感受音乐的美感。比如在音乐欣赏课教学时若是播放一段节奏缓慢、声音低沉的音乐,幼儿的注意力很难被吸引,但若是配之以笨狗熊走路的画面并指导幼儿随着音乐一起模仿狗熊走路他们就能够很快记住音乐,并且印象深刻,这正是音乐感受力培养的重要过程。不难发现,一段描绘动物的音乐仅仅是播放很难激起幼儿的主动性,但若是配合对应的舞蹈动作,则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由此可见,多种感官配合下的音乐欣赏过程不仅是学习兴趣的有效激发,同时对于提升幼儿音乐感受力也大有裨益。

综上所述,现阶段学前教育音乐教学尤其重视音乐欣赏课教学实施,依据幼儿实际心理特点选择与之相适应的幼儿音乐作品,这对于幼儿整体音乐感受力的提升有着深远影响。然而,在具体的教学策略选择方面却还需要加以斟酌,借助有效的欣赏途径培养幼儿综合审美能力,在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中获得知识,这是当前学前教育音乐欣赏课教学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基金项目:

本文为甘肃省教科所科学规划项目“高校学前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基于幼儿音乐艺术教育的实践反思”,项目编号:gsghb0843。

参考文献:

[1]许蕾.音乐聆听:培养幼儿音乐能力的关键[j].学前教育研究,,(11).

[2]陈婕.在生活中学习音乐在音乐中体味生活[j].学前课程研究,,(03).

[3]徐莹莹,许卓娅.3~6岁幼儿自由律动的特点研究[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06).

读解电影与电影音乐论文篇四

摘要:电影音乐为画面所服务,画面提供了我们直观的感受,人们,也通过画面来感受音乐,给人更深刻的理解,电影音乐,虽然不那么具有功利性,因为,有着一定的限制,所表达的社会意义,并不能全面,与现实也有一定的差距但是也正因为内容的确定性,是现实与画面相连接使画面丝丝入扣,解决了画面所不能传达给我们的东西。

关键词:电影音乐;画面音乐;艺术价值

电影音乐是指影片中的非自然的音响,其中包括配乐,插曲,主题歌等,用来补充画面感,提供画面情绪的画面音乐。尽管音乐是抽象的,音乐也没有像画面一样那么直观,那么形象生动快速的进入脑海中,但是,电影音乐,凭借着他独特的影响力,起到了很重要的辅助作用,它能给我们直观的电影,带来不一样的色彩,更好的掌控情绪,它不是服务于画面的,它是服务于叙事的,直接或间接的推动了电影情节的发展,烘托了整体氛围,给人一种更加强烈,更加直观的感受体验,烘托主题,渲染氛围。而我们知道,西方音乐史中,电影的诞生是在浪漫主义晚期,众多的市民进入音乐厅,音乐更广泛的流行于市民当中,这时候电影的放映,基本上是在音乐厅,或剧场在这期间,会有钢琴师们演奏音乐但并没有人真正在意演奏的是什么音乐,渐渐的,随着电影技术的发展,开始有独立的钢琴师为烘托电影情节的氛围而弹奏,符合情节的音乐,所以当时的电影音乐是与现场紧密相关联的,随着技术的进步,声音也可以记录在胶片上,音乐开始为电影情节,提供心理暗示及情感的需求,从而慢慢的产生了一个新的名词,叫做电影音乐。西方著名的现代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曾经说过,“电影中,剧情和音乐的关系同餐厅中的音乐同餐桌上的谈话的关系,没什么两样”这样尖锐的话,但我们应该了解,电影艺术,流行不过半个世纪的时间,这同歌剧,舞剧都存在很大的差别,似乎是稚嫩的,是不成熟的,但是,在如今,电影音乐,已经发挥着它不可磨灭的价值,依靠自己独特规律的艺术形式和艺术形态出现在人们的眼帘,电影音乐,有着不同于其他艺术的特殊本质。电影音乐如果独立于电影之外,那么,它体现的是创作者的一种思想感情,和创作灵感!而当电影音乐进入视觉艺术当中,那么,他便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音乐与画面感的融合,使得剧情更加的突出,情感色彩也可以更加灵活的表达出来,这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依赖的关系,在电影中,当主题曲响起并配合精彩的剧情的时候,通常观众,或潸然泪下或拍案叫绝,不同场景,配合不同音乐,使整个电影情节的连贯性也得到了很好的补充,音乐与画面的有机统一,会使整个电影,更添上一抹风采!比如电影,《音乐之声》当中,那潺潺的流水,青青的草地,自由的小鸟,蓝蓝的天空,还有可爱的白云,这时候伴随有教堂那低沉的钟声,这时候我们似乎看到了主人公纯洁的心灵和美好的向往,以及带给观众的愉悦的体验,和宁静的片刻。比如,《匆匆那年》讲述了阳光,而青涩的青春,记忆与友情的.故事的时候,配上王菲的匆匆那年,轻快而又充满忧愁,影片的电影情节和电影音乐的节奏,把握上很契合,让观众在看了这部电影之后,想到校园时光,校园的那些青葱岁月,最美好,最宝贵的那段日子。以及在电影《教父》之中,婚宴午宴晚宴都离不开音乐,甚至是在菜市中也夹杂着音乐,剧中人奢华的场景,需要音乐,每个人的内涵也需要音乐来表达,甚至画面的处理,情感的诉求,也离不开音乐。电影音乐为画面所服务,画面提供了我们直观的感受,人们,也通过画面来感受音乐,给人更深刻的理解,电影音乐,虽然不那么具有功利性,因为,有着一定的限制,所表达的社会意义,并不能全面,与现实也有一定的差距但是也正因为内容的确定性,是现实与画面相连接使画面丝丝入扣,解决了画面所不能传达给我们的东西,而电影的意境是通过想象来传达给人脑的,而想象并非,都是音乐所传达给我们的,在电影音乐中,并不全都是音乐的因素,还有着一些非音乐因素,也非常的重要,电影,有歌词的,歌词是表达内容的,歌词,同样能引发人遐想,补充剧情或台词的不足,给人带来,悠远的思考,推动剧情的发展,除听觉以上,能给人一种更加广阔的空间。音乐的基本特征,使音乐具有抽象性,它不像其他来的直观,具体,或直接,或间接参与到电影中来,有时候电影音乐不直接叙述情节,而是间接的循循善诱,音乐的语言是奇妙的,通过暗示,交代,来对电影进行深刻的,彰显,表达,或歌颂,或赞美,或愤慨,或控诉。其次,影片当中运用了,节奏,旋律等等,对事物进行了描述,与其相对应,有着它极致抒情的一面,不是诉诸观众的理性,而是更加善于用感性的表达,如电影是特勒名单当中,潜藏着创作者的一种感受,给体现出来通过如泣如诉的音乐,对不堪的往事的重拾。可以看出,电影音乐的很多功能,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独立,又相互依赖生存的,他们有效的结合在一起,共同的表达出电影的中心思想,特别其抽象性,模糊性,不确定性,引人遐想,给人空间,完善电影的表达力,渲染力,影响力,她不断使人追寻着美好,将感性推的另外一层次,给人强烈的指示性,随着电影语言不断的丰富和发展,其相互作用和结合的方式,也在不断发展中,音乐在一部影片中,所发挥的功能,是交汇在一起的,各种功能,相互渗透,才形成了电影音乐的小价值。

[参考文献]

[1]袁智忠.影视鉴赏[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2]赵明.音乐之声中的音乐元素的美学价值研究[j].艺术学苑,,21.

读解电影与电影音乐论文篇五

音乐在诠释情感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或舒缓或充满激情的音乐响起,总会让人产生情感的带入。电影音乐因其题材的特殊性,往往要与电影画面相结合,才能发挥其作用。只有在全片结束后,电影音乐才会作为一个独立的整体,在播放字幕的阶段以完整的形式呈现。因此,如何与画面相配合,就成了电影音乐工作者的重要课题。

大体上来说,音乐与画面的配合可分为两种方式,即:相辅相成和相反相成。首先,电影音乐常常与画面同步,构成两者天衣无缝的配合,从而使观众在试听上形成美的享受。

如影片《为奴十二年》中,黑人音乐作为黑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常常会出现在影片中。当埃德温艾普斯种植园中的老黑奴埃布拉姆在摘棉花时倒下后,所罗门和其他两个黑奴将老人家安葬。埃布拉姆是其他黑奴口中的叔叔,他非常照顾那些黑奴小孩儿,如今他们都已成年,成为种植园中的主力。此时画面变化为特写镜头,一个老年黑人妇女的硕大脸庞占据了几乎整个画面,在没有任何背景音乐的情况下,她开始了歌唱,而她歌唱的形式正是黑人的灵歌。她边唱边拍手打着节拍,当她唱到“roll,jordan,roll”时,其他黑人开始跟着合唱。围绕在老妇人周围的黑人,每个都在拍手,并且摇头晃脑地跟着唱,只有所罗门紧闭着嘴唇。画面中所罗门面容悲戚,但他还是没有开口,而背景中则是其他黑人的合唱。在这哀伤的氛围中,所罗门的情绪无处发泄,他终于跟唱了起来。起初他只是微微张开嘴唱,渐渐地,他高声合唱,而此时音乐中的男声部也加入了所罗门的音色。随着所罗门声音的渐强,他的头也开始随着节奏摆动起来,直至那歌声滑向遥远的天空。

此外,电影音乐还可以从反面对画面形成衬托,从而形成音画相反相成的配合方式。此种情况下,音乐所提供的情绪与画面刚好相反。在音乐画面的强烈反差下,观众体验到带有矛盾冲突的情绪氛围,从矛盾中对剧情的理解更加深入,如《辛德勒的名单》。

电影配乐带给观众的审美享受往往不是单一的和同一层面上的,而是立体的和丰富的。不但存在着视觉审美、情感抒发,以及精神体悟等多层次的体验,不同的配乐形式,也能够带给读者不同的审美感受。这些审美感受也并非单独产生作用的,而体现为一种综合的审美效应。

一方面,就主题音乐来说,它带给观众的审美体验是立体性的,是超越了“纯音乐”的审美体验的。如《加勒比海盗》中,汉斯季默的配乐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是影片的主题音乐,每次都在主角出场或是影片高潮到来时恰当地响起,有力地烘托了影片的氛围。纵观《加勒比海盗》系列影片,杰克船长无疑是其中铁打的主角,也是对观众产生深深吸引力的核心要素。因此,杰克的出场一定要辅以主题音乐,这样才有男一号的范儿。在《黑珍珠号的诅咒》中,杰克在桅杆上的第一次亮相,就伴随着主题音乐。只不过,这段音乐被精心地改编了,可以说是主题音乐的变奏版,其中加入了一些充满谐趣的滑音,并加入了码头上搬运工人的嘈杂声,以及绵羊的咩咩声,使杰克的出场音乐充满了欢乐。此后,凡是电影中出现浩大的场面,如壮观的海战等场景,主题音乐必定会适时响起。宏大的交响乐与壮观的场景搭配得天衣无缝,使观众沉浸在充满美感的视听享受中。

另一方面,除了主题音乐外,场景音乐也是电影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场景音乐的作用不仅能够提供叙事背景、烘托场景氛围,也对影片的主题具有揭示性作用。黑格尔在《美学》中曾反复强调“灵魂中一切深浅程度的欢乐、喜悦、谐趣、轻浮、任性和兴高采烈;一切深浅程度不同的焦躁、烦恼、忧愁、哀伤、痛苦和怅惘等,乃至敬畏、崇拜和爱之类情趣都属于音乐所表现的特殊领域”。

如《驯龙高手》中,场景音乐的表现就极其出色。不仅有力地烘托出场景氛围,也极大地调动了观众的审美激情。当希卡普用鳗鱼吓退能喷出毒雾的丑陋双头龙时,他的小把戏使所有小伙伴目瞪口呆。此时,希卡普潇洒地挥挥手,说自己还有事要做,就闪人了。在众人惊愕的目光中,背景中的鼓声响起。这激动人心的前奏,带给观众欢快的情感氛围。继而弦乐不断上升,使快乐的情绪进一步蔓延开来。希卡普带着他做好的鞍子追着夜煞,而夜煞则开玩笑似的在前边跑。终于将鞍子固定好后,希卡普驾驭者夜煞开始了飞翔。随着希卡普一次次的失败和一次次的尝试,音乐中充满了谐趣的调调。而希卡普也在此期间,发现了众多龙特有的弱点。他就利用这些弱点来对付训练场中的龙,弄得小伙伴都崇拜不已。当希卡普终于实验成功,他和夜煞一起翱翔天际,美妙的天际之境就在希卡普的身边。但夜煞冲得太高,导致希卡普从其背上松脱,好不容易希卡普重新回到了龙背,此时面对的是十分紧急的场面。嶙峋的怪石群峰突起,希卡普也丢掉了他的驾驭指南,凭借感觉来操控夜煞的尾部,不断躲过惊现的场景,人与龙在这一刻融为一体,交响乐在此处也达到了高潮。

三、结语。

综上所述,接受美学认为,观众是作品的积极解读者和审美再创造者。电影作为一种大众艺术形式,格外强调观众的接受美学。电影音乐能够丰富和拓展影片的审美空间。在电影配乐上,能够满足和超越观众审美期待,是提升一部影片审美价值的关键。

读解电影与电影音乐论文篇六

1895年,法国人米埃尔兄弟在巴黎“大咖啡馆”放映了世界上最早的电影,也是最早的无声电影(默片)《火车进站》和《拆墙》等数部影片,这标志着电影的诞生。无声电影顾名思义就是没有声音而只有画面。其实无声电影也有人物的对白,只不过在当时电影的录音技术落后于摄影技术,观众只能通过演员的口型、表情、动作、姿态以及插入的字幕来揣摩故事里的情节。无声时期的电影是纯视觉艺术。无声电影时期的音乐可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即早期、中期和后期。

一、早期的无声电影音乐

早期的无声电影音乐大约为1895――19间。那时电影刚刚起步,为了掩盖播放影片时机器运转产生的杂音,以及器材的故障与换片之间的时间空白,也为了弥补眼睛看到画面耳朵听不到声音的缺陷,往往在放映现场安排乐队演奏,于是音乐便成为无声电影的组成部分。这个时期的音乐通常是在电影放映现场用钢琴,小提琴或乐队现场伴奏,有时电影院也用留声机播放唱片代替现场伴奏,而这些音乐与电影的题材和剧情是完全不符的,尽管如此,这却是最早的电影音乐或电影的伴奏,并成为弥补视听不平衡的一种方法。这个时期的代表作包括《火车进站》,《婴儿午餐》,《拆墙》,《卢米埃尔工厂的大门》以及中国电影《定军山》等。

二、中期的无声电影音乐

中期的电影音乐大约在1905――19间,《吉斯公爵被刺》是电影史上第一部原创的电影音乐。由法国著名音乐家圣・桑作曲,包括序曲和五个场面的乐曲。该影片虽然只有一首序曲和五段音乐,但却很成功,音乐和剧情十分融洽,圣・桑也因此成为电影作曲的先河。电影从早期到中期经历了数十余年的时间,在这一时期中电影迅速传到各地,音乐作为电影的组成要素,以临场伴奏的形式也普及到各地,代表作是《吉斯公爵被刺》。19,郑正秋、张石川拍摄中国第一部故事片《难夫难妻》,黎民伟拍摄香港第一部故事片《庄子试妻》。

三、后期的无声电影音乐

后期的无声电影音乐大约在1915――1927年间,这是一个从无声电影到有声电影转变的重要时期。电影之父大卫・格里菲斯将音乐的观念引入到电影中,其代表作《一个国家的诞生》。他首次与音乐家约瑟夫・卡尔・布列尔创作出美国民俗歌谣的完整配乐形态,显示了音乐属于电影本身的要素,这是电影音乐的一大转折。1915年2月上映《一个国家的诞生》是美国电影史上较早根据剧情创作配乐的作品之一,作曲者约瑟夫・卡尔・布列尔根据影片的情节发展创作了一些主题,还改编了一些观众所熟悉的旋律。为了获得良好的剧场效果,布列尔还动用了40人的管弦乐队现场演奏,《一个国家的诞生》并不属于原创电影音乐,它带有浓厚的舞台配乐色彩。之后出现的《宾列传》和《战舰波金号》都是不折不扣的无声电影时代的电影音乐的代表,还出现了以威廉・艾克斯和大卫・曼多扎为代表的著名的影片作曲家。在无声电影时代为某一部影片专门谱写音乐作曲者的出现使得电影音乐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也为有声电影的发展积累了经验。

四、无声电影音乐的作用

无声电影时代的音乐功能比较单一,音乐与电影之间的这种关系并未得到深刻的发掘。但是我我们依旧不难看出无论是在无声电影时期的音乐早期是为了掩盖播放影片时机器运转产生的杂音,填补器材故障与换片之间的时间空白,维护电影院的噪杂的声音,还是偶尔用在影片放映的前面和中间是为了调节电影院的气氛,以及后来开始出现了与剧情相吻合的.音乐,这使得电影音乐开始被认知,默片的电影音乐帮助观众理解剧情和加强电影情节的感染力,后期的电影音乐出现了专门为无声电影谱曲的作者,由于受到录音技术的限制,无声电影音乐依然未能完全表现出它的功能。

无声电影中通过音乐表达出各种复杂的情绪,音乐可以通过不同的节奏、旋律迎合电影不同的场景和风格。在无声电影中音乐不仅可以增强电影的画面感,还可以达到视觉和听觉的统一,起到烘托渲染画面的作用,从而扩大了无声电影的表现力。

结语

在各种艺术形式中,音乐最擅长充分深刻、抒发人的内心情感,善于表现各种节奏,适当的伴奏音乐,能加强电影的感染力,对观众造成一定的心理影响。随着电影音乐的发展我们已经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让我们翘首以盼电影音乐带给我们更多的震撼。

读解电影与电影音乐论文篇七

摘要: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历史悠久,其文化内涵和底蕴极为厚重。

传播民族声乐艺术,不单单是延续声乐艺术,更是发扬光大中国优秀的文化传统。

伴随着日益深化的改革开放,人们也开始拥有了时尚化和快餐化的审美取向。

尽管在传播过程中,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也同样面临着诸多困境,亟待我们去突围,以促进多元化时代民族声乐艺术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民族声乐艺术;传播;困境;突围

当今时代,大众文化开始趋向于消费式和快餐式的发展模式。

作为高雅艺术的民族声乐,由于群众基础的严重匮乏,特别是因为对年轻一代失去吸引力而被束之高阁。

目前,我国传统民族声乐艺术在传播过程中,存在种种的困境。

而作为我国文化艺术宝库的瑰宝,传播民族声乐艺术,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光荣使命。

本文通过研究民族声乐艺术传播的相关问题,旨在为突破民族声乐发展的瓶颈献计献策,使民族声乐艺术能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以大众所喜闻乐见的形式,而重获人们的喜爱和欢迎。

一、中华民族声乐艺术传播困境

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在多元化背景下,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随着丰富多样的传播渠道和传播媒介,民族声乐艺术的传播态势极其良好。

但因为受到民族声乐自身的特点以及传播效果、受众和传播内容的影响,民族声乐在传播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的困境。

1.娱乐性与审美性的失衡。

现代社会处处充满着竞争,而日益加快的生活节奏,使人们更趋向于一种娱乐式和快餐式的艺术形态,对于民族声乐艺术,已经很少有人能静静的欣赏了。

由于严重缺失受众群体,民族声乐试图探索一条有效的发展和传播途径,而探索的路程并非一帆风顺。

由于目前开始逐渐向娱乐性的方向倾斜,以迎合受众的心理,使民族声乐艺术的传承出现了审美性和娱乐性的失衡。

民族声乐艺术实现自身价值的关键所在,就是观众的喜爱和欢迎。

所以,为了与群众的审美趋向相适应,民族声乐艺术不仅要更好的彰显自身的个性,同时还应在教育、表演方式和创作方面及时的更新、与时俱进,赶上时代发展的主流,这样民族声乐艺术才能更好的与时代精神相符合。

2.民族性与教育性的失衡。

中西方音乐艺术的沟通和交流的历史极其漫长,是在曲折中不断发展的。

由于国家政策的导向和支持,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开始兴起了多种唱法,在这一时期,提出了“三种唱法”。

通过对比,西洋唱法越来越突出,并取得了更大的进步。

在国际大型的赛事中,我国一些年青的美声学子频频展露头角。

基于这样的背景,西洋唱法开始备受追捧和重视,导致我国民族声乐艺术中民族性与教育性的失衡,出现了日益减弱和淡化民族观念的现象。

很多人迎合潮流,认为美声唱法是最好的,最时尚的,将我们的民族性逐渐丢失。

在民族声乐教育中,为了解决声音基本训练的问题,而单纯的分割各种唱法,或者是只用科学的唱法训练,而没有将民族的特殊和个性彰显出来。

3.专业性与大众性的失衡。

目前,在音乐领域内,具有名目繁多的电视选秀节目,并且有越来越多的地方卫视热衷于这类节目。

而流行音乐在形式各异的音乐选秀节目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和流行音乐相比,民族音乐的却备受忽视,甚至很难找到立足之地。

一方面,是因为确实存在着社会化的影响因素,人们的思维方式开始不断的更新换代,同时随着日益兴盛的大众传媒,快餐式的文化普遍被人们所接受,在这种形势下,流行音乐更容易受到欢迎。

由于流行音乐成为人们的焦点,使民族声乐艺术遭受冷遇,在传播的过程中,也自然受到阻碍;另一方面,和流行音乐相比,民族声乐的专业性更强,如果大众的知识水平达不到一定的层次,就不能对民族声乐艺术很好的欣赏。

同时,由于一些年青的观众将民族声乐艺术视为是“麻烦的高雅艺术”,使民族声乐被束之高阁。

民族声乐艺术在传播的过程中,正是受以上两个因素的影响,而出现了专业性与大众性的失衡。

二、中华民族声乐艺术传播的策略

1.对现代化媒体充分利用,更好的传播民族声乐文化。

目前,在人们群众生活的方方面面,已经被新媒体所充斥,现代化大众传媒是人们参与社会经济和获取各种信息的重要途径。

中华民族声乐艺术利用大众传媒的传播,能更好的走进人们的生活,赢得广泛的群众基础,被人们所认可和接受。

现代大众传媒涵盖了报纸、广播等各种形式,每一种传播媒介的特点都是非常的独特。

在对中华民族声乐艺术传播的过程中,需要对每一种传播媒介自身的优越性充分的挖掘,将广大人民群众的热情最大限度的激发出来,以实现最佳的传播效果,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和喜爱。

虽然,大众传媒已经成为传播民族声乐艺术的重要渠道,但在传播的过程中,我们不能为了博人眼球,而一味迎合商业化的需要,强制向公众传播。

而是应该通过有效的引导,使大众传媒的社会责任感增强,将其先进的正能量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不仅向广大群众广泛传播,同时还要将正能量的民族声乐文化推向全世界。

2.对大众健康的审美取向正确引导。

虽然民族声乐类电视选秀节目已经呈现上升趋势,但是和流行音乐类电视选秀节目相比,其上升的数量还相对较少。

目前,流行音乐类电视选秀节目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

各大卫视为了获得更高的收视率,吸引更多的注意,对各类选秀形式,往往在挖空心思的更换。

如2012年浙江卫视的《好声音》,凭借其专业的导师带队和新颖的形式,而赢得了较高的收视率和良好的口碑,将流行音乐类选秀节目推向新的高潮。

而随着蓬勃发展的音乐类电视选秀节目,巨大的冲击着我国民族声乐类电视选秀节目,甚至影响到中央电视台权威的青年歌手大奖赛的发展。

尽管从收视率来看,江西卫视《中国红歌会》还比较平稳,但还是竞争不过流行音乐类节目的收视率。

所以,必须从整体上规范电视歌唱选秀节目,才能促进电视歌唱选秀节目的健康发展。

希望通过规范,促进流行音乐类和民族声乐类电视节目的均衡发展。

保留那些有积极影响的、制作精良的流行音乐类电视节目,取缔那些重复的质量差的节目。

同时,要将现有的民族声乐类电视选秀节目的质量提升,鼓励推陈出新,制作更多精良的作品。

让更多优秀的民族声乐艺术走进观众的视野,以更好的传播民族声乐艺术文化。

3.树立正确的民族声乐传播意识。

首先,我们应该对在民族声乐艺术中蕴含的价值正确认识,将传播民族声乐艺术作为我们每一个人的神圣使命和光荣职责,对民族声乐艺术进行积极的传播;其次,从更深层次意识到,民族声乐是中华民族的独特标识,彰显了民族特色。

民族声乐艺术之所以能够立足于世界音乐艺术舞台的根本,就是其独具特色的民族性。

而一旦这种民族性丧失,中华民族音乐也就失去了生命和活力。

因此,在对中华民族声乐艺术传播的过程中,我们应始终坚持民族声乐艺术的民族性,保持民族声乐艺术的民族魅力,通过融合流行因素,加以创新,以大众所喜闻乐见的、新颖的形式呈现出来。

同时,还应对全世界各个民族的声乐艺术精髓积极主动地吸收,将借鉴其他民族声乐艺术和继承本民族声乐艺术的关系处理好,推动民族声乐艺术的进一步发展,走国际化的道路,与全球化的趋势相适应,使中华民族声乐艺术能走向更高的舞台。

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在传播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面临着诸多挑战。

为了走出民族声乐艺术传播中的困境,我们应对现代化的传播媒介充分利用,以更好的促进民族声乐艺术的传播。

我国民族声乐艺术是我们民族所特有的,蕴含着厚重的文化内涵,唱出了我们心上的歌。

在当今社会趋向多元化发展的背景下,我们应对民族声乐不断创新,使其彰显时代精神和民族特色。

同时,还要营造良好的环境,以更好的发展民族声乐艺术。

我们每一个人,都应树立正确的民族声乐传播意识,使民族声乐艺术得到更好的传承,能受到全世界的瞩目。

参考文献:

〔1〕张晓农.声乐艺术之多元文化符号解析[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2).

〔2〕张冠宇.浅谈声乐艺术指导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j].黑龙江教育(综合版),2004,(z4).

〔3〕王德芳.刍议声乐艺术与歌唱艺术的异同[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2).

〔4〕高勤学.谈声乐艺术中的声与情[j].职业技术,2006,(18).

〔5〕李英.浅论现代科技之于声乐艺术的二元性[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07,(04).

〔6〕刘娜.论声乐艺术教育发展的三个着力点[j].河南教育(高校版),2008,(08).

〔7〕韦家燕.关于声乐艺术中“声”与“情”关系的哲学思考[j].黔西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03).

〔8〕赵玲.论声乐艺术中声、情、意的结合[j].社科纵横,2009,(06).

读解电影与电影音乐论文篇八

影片《歌剧魅影》是由同名音乐剧(韦伯作品)改编而成的,拍摄导演是著名的乔舒马赫,上映于2004年。该影片讲述的是一个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发生在19世纪的法国巴黎歌剧院,歌剧院里有一个传言:一位长相极丑的人住在歌剧院的地下室,为了避免遭受世人的嘲笑,他戴着面具如幽灵般穿梭在歌剧院中,可上天却赋予他极高的音乐天赋,被众人冠誉为“魅影”。他的性格怪异,如果歌剧院出现的主角他不喜欢那么他就会进行破坏,扰乱观众并将他们赶走。克莉丝汀是影片的女主人公,自幼丧父的她在很小的时候就进入了歌剧院,被训练成芭蕾舞女。小时候的克莉丝汀十分孤独,常常在夜深人静时幻想有音乐天使会出现来陪伴她,因为是父亲曾经这样告诉她的,对于克莉丝汀苦难的遭遇魅影极其同情,为了排解她的孤独魅影假扮成音乐天使,在墙的另一边陪小克莉丝汀说话,还教她唱歌,以此来安慰小克莉丝汀受伤的心灵,希望她快乐成长。时光飞逝一眨眼九年的时间已过,克莉丝汀已经成为一个漂亮、充满活力的姑娘,同时在魅影九年的培养下克莉丝汀的歌声已经十分美妙,并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一夜成名,深受观众的喜爱。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魅影对克莉丝汀的情感发生了变化,由最初纯粹的音乐之爱转变成占有欲,为了得到貌美的克莉丝汀,魅影如疯子般对付克莉丝汀周边的人,想把克莉丝汀占为己有,于是开展了一场情节跌宕起伏的故事讲述。

浪漫主义歌剧形成于19世纪至20世纪初,歌剧结构更紧凑,作曲家将歌剧中独立的部分(咏叹调、重唱、宣叙调)结为一体,以凸显出浪漫主义歌剧的特征。使歌剧结构紧凑的方法诸多,如利用乐队的演奏来延续演唱结束后的音乐;将戏剧性的元素融入重唱、咏叹调中保持其稳定感;添加音乐到宣叙调中;作曲家尝试多种歌剧创作,完善歌剧的连贯性。影片《歌剧魅影》的歌剧音乐具有浪漫主义歌剧(以威尔第、普契尼为代表)的色彩,参照了传统历史题材(威尔第歌剧)的特征,利用独唱旋律、戏剧情节来表现歌剧,塑造故事人物的.个性、内心世界,主要以合唱、重唱为表现手段,借鉴了意大利传统美声的特色使歌剧的气氛更加宏伟。同时,歌剧还借鉴了普契尼歌剧的音乐创作方法,歌剧人物的个性利用音乐来刻画,通过管弦乐队、戏剧感来营造歌剧氛围,增添了歌剧的戏剧效果,并通过歌剧中不同人物的对唱使影片更具戏剧性。

影片的最后展现的是在歌剧院的地下室中,魅影、克莉丝汀、劳尔在进行生死角斗,通过三人间的重唱、对唱使影片更具戏剧化,达到高潮效果。在《夜之旋律》的音乐背景中混合着克莉丝汀悲哀无奈的歌声,劳尔演唱中的刚毅与容忍,魅影独白式的撕心裂肺。最后魅影在克莉丝汀痛苦的歌声中醒悟成全了她与劳尔,克莉丝汀、劳尔相拥而去,心灰意冷的魅影渐渐在黑夜中隐去。影片的结尾部分极其考验歌唱家的歌唱技巧,人物的个性与情感只区别在细致的旋律中,通过语感的差别来体现。大歌剧,产生于19世纪的巴黎,原指那些在巴黎歌剧院出演的华丽大型歌剧,现特指19世纪后所有的法国大型歌剧,是当时法国人音乐生活的重要部分,盛行于巴黎社交场合中。其具有国际风格特征,编舞新颖精细、布景华丽恢宏、情节波动心弦、题材具有历史性,显示了乐团对戏剧的功能。强调对合唱的使用,以烘托歌剧情境的宏伟奇特与表现力。法国大歌剧的音乐风格是豪华大气,以大型管弦乐队来演奏;音乐创作上讲究旋律的表现力,利用升、降号调性方法来达到转调的频繁性目的。影片《歌剧魅影》深受法国大歌剧的影响,具体表现在故事情节、故事地点上,该故事的发生地点是巴黎歌剧院,剧中有一个情节是表演法国大歌剧《汉尼拔》,舞台布置古典雄伟、硕大的管弦乐队、化装舞会上的弧形楼梯宏伟气魄,这种表演排场将法国大歌剧的特征表现得淋漓尽致。影片中的背景音乐《音乐天使》则使用了频繁的转调,以此来体现人物的内心波动,这种音乐创作手法是吸收了法国大歌剧的特点。民谣歌剧产生于18至19世纪的英国,是在浪漫主义、启蒙运动的熏陶下形成的,其朴实直率的音乐风格被人们所喜爱与接受。英国民谣歌剧具有喜剧性,由音乐、说白组成,其风格与喜歌剧相似,创作讲究人性化、自由化。

旋律的节奏特点有两种:长线条歌曲,悠远绵延;重复歌曲,简短而精细,一般是和舞蹈搭配来展现的。在形式上,英国民谣歌剧其表现主题、戏剧题材显示出平民化特色;在表演方式上采用音乐、说白兼具的手段,与现代音乐剧极其相似。其填词的曲调大多采用古今盛名的曲调、流行歌曲调、民歌曲调,其中以流行歌曲曲调为主,但也兼容各种歌剧中的咏叹调,提取少量部分来串联成一部歌剧,这种创作手法在韦伯的音乐剧《歌剧魅影》中有所呈现,整部影片的特色在于其乐段是由各种美妙的歌剧乐段串联而成的。但这种创作手法若在细节与串联上处理不妥极易出现诸多问题,串联的歌剧与整部歌剧的音乐风格产生矛盾,使歌剧、影片出现脱节现象,显露出英国民谣歌剧的弊端,对此韦伯进行了相应的改善避免了这一弊端,既注重独立乐段的悦耳与完整,又要强调各乐段间衔接的完美,确保其与影片的融合性,在旋律写作上进行了创新,使之兼具独特性、戏剧性。

如在影片《歌剧魅影》的主题曲中就借鉴了韦伯歌剧的旋律特色,影片的第一幕第四景是男主角魅影和女主角克莉丝汀的唱段旋律,这首主题音乐多次被运用到影片的背景音乐中,具有重复性、强调性,其实在影片的开场序曲中就出现了该旋律,只是所展示的气势不同,给观众的感觉是宏伟、大气。影片中,主题音乐发挥着极大的作用,是作为背景音乐推动剧情的发展,被频繁使用以营造氛围,贯穿于整部影片中。主题音乐与其他独立的唱段具有关联性,包含了诸多唱段的共同特性,证明了韦伯新的歌剧创作手法有别于英国民谣歌剧,此创作手法借鉴了英国民谣歌剧的创作风格,只是更加强调各乐段间的衔接性及与影片的融合性,为观众带来连贯的音乐效果,不会存在冲突现象而影响影片的连续叙事。有时为了烘托故事剧情的氛围,需要借助重复旋律的使用来达到效果。如在表现克莉丝汀揭开魅影面具这一幕时,之前的旋律被反复奏响,营造了一种震惊的氛围,使剧情达到了高潮的效果。同时,将其与歌曲trackdownthemurderer连缀在一起,为结局的到来做好了铺垫。地下室里,魅影将劳尔制服并以他的生命威胁克莉丝汀,让她在劳尔与他之间选择一方,此时响起了三重唱trackdownthemurderer的变奏曲,以此来衬托三者间的复杂关联。最后,响起了第三次出现的歌曲alliaskofyou(魅影、克莉丝汀的合唱曲),克莉丝汀选择了劳尔并将戒指退还于魅影,魅影成全了她和劳尔,看着她与劳尔相拥离开地下室,这首合唱曲的再次出现使影片更具忧伤气息。

音乐在影片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好的音乐能增添电影的艺术魅力,使之成为经典之作而永久流传下去。歌剧作为一种独特的音乐艺术,由音乐、歌唱、舞台、戏剧构成,将歌剧融合到电影中不仅能丰富影片的内涵,而且增添了影片的戏剧表现力,使影片具有独特韵味。如影片《歌剧魅影》就是一部经典之作,歌剧美妙的音乐旋律为影片吸引了观众的眼球,对刻画人物形象、推进剧情发展发挥着显著的功效,使影片的内涵更易被观众所理解。在剧情中即使没有台词、对白,通过歌剧的合理利用也能显示出影片的戏剧性,利用音乐营造剧情氛围,使剧情发展达到高潮的效果。影片《歌剧魅影》融合了多种歌剧类型的元素,有浪漫主义歌剧、法国大歌剧、英国民谣歌剧等古典歌剧元素,从中展现了古典歌剧元素的叙述功能,古典歌剧的音乐旋律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推动故事剧情的发展、塑造故事人物的个性与形象、营造剧情氛围,为影片增添了独特的艺术色彩。(本文作者:刘善珍单位:江苏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读解电影与电影音乐论文篇九

前言:

德国生物学家海克尔在1866年提出了生态学的概念,经过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不断发展,生态学已经逐渐渗入到了其他学科之间,特别是在音乐美学的研究中实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从音乐美学的角度来看,音乐创作包括了一度创作、二度创作和三度创作。其中的一度创作指作曲家的创造,二度创作指表演者的再创作,三度创作指欣赏者的内心再创造,其中的一二度创作在整个音乐活动占据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如何在生态学的视域下加强对音乐美学的研究已经成为音乐研究领域当中的重要内容。现阶段,我国音乐界的工作者对于生态学在理论层面所进行的研究还不够多,对一二度创作的研究成果也要相对较少,为此,应进一步加大生态学视域下的音乐美学研究,特别是民族歌曲的一二度创作,从而促进我国音乐事业的健康发展。

一、生态学视域下对音乐美学研究的意义。

(一)拓宽音乐美学研究论域。

基于生态学视域下的音乐美学研究不仅可以拓宽音乐美学的相关研究论域,还可以从生态学的角度对音乐创作行为和成果进行观察和分析,从而使得音乐工作者对歌曲产生更加深入的理解。在我国音乐文化中具有着丰富的生态意识资源,利用当代生态文化观对歌曲进行分析,并将其上升到理论层面之上,将其纳入到生态学的研究视域当中,会使得人们对歌曲产生新的认识。例如,使用生态学的理论对我国民族原生态民间音乐和器乐作品等进行剖析,对于歌曲的内涵会实现更加深入的领悟。

(二)改变创作者主体思维模式。

一些学者认为,生态学视域下的研究应该突破主体二分二元对立的固定认识论思维模式,并将人与自然之间的整体和谐关系作为原则,以此来对相关内容进行研究的一种哲学思想和价值观念,实际上是一种主客统一的有机整体观念。生态学视域下的音乐美学研究能够帮助推动音乐工作者生态文化观念的发展和健康生存价值观的确立。音乐工作者在日常的工作中能够坚持这种和谐的心境和崭新的思维方式,其在音乐创造和理论研究上都会取得较大程度的飞跃。

(三)丰富音乐教育理念和强化教育成效。

基于生态学视域下的音乐美学研究的意义还体现在丰富音乐教学理念和强化教学成效之上。对于音乐教学而言,让学生对具有生态美的音乐作品进行欣赏和表演,能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生态审美观,;教师在教学中对音乐审美、立美予以高度的重视,能够使得学生立于生态学实践当中,对于学生树立生态文化观与价值观,成为具有生态人格美的新一代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另外,基于生态学对音乐美学进行研究还能够扩展生态学的研究领域,提高了生态学研究的多元化。

二、一二度创作的概念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一)一、二度创作的概念。

在音乐美学领域当中,将音乐的创作活动主要分为了一度创作、二度创作和三度创作这三大部分,其中的一度创作指的是作曲家的创造,二度创作指的是表演者对歌曲的演绎,三度创作则是指欣赏者在内心层面之上对歌曲所进行的再创造。

对于一首声乐作品而言,词曲作者所完成的完成的谱面的艺术表现是“一度创作”的过程,而要把词曲作家的创作意图用声音和情感将其准确和传神地表现出来就要依靠表演者的“二度创作”。“二度创作”实际上指的是在把谱子上的标记和基本情绪唱对的基础之上,在演唱的过程当中还表现出了歌曲中所蕴含的深层内涵,显示了自己与他人具有差异性的艺术个性,使得歌曲因其演唱而增色的声乐表演活动。

通常情况下,如果将音乐作品的“一度创作”比作是盖房子,那么”二度创作“就是对盖好的房子所进行的装修,实际上演唱者对听众实现征服的重要手段,特别是对于民族声乐而言,其不但包括了演唱民族风格较强的歌曲、歌剧等作品,而且还包括了演唱艺术歌曲在内的各类新创作的声乐作品、戏曲、民歌等。

(二)一、二度创作之间的关系。

对于声乐作品的演绎来说,表演者一方面要完成乐谱谱面的视唱,另一方面还需要将将声乐作品中所蕴含的思想情感和内在含义准确且有效的传递给听众,在揭示歌曲所具有的深层内涵的同时融入自己的艺术个性,使得听众不仅能够感知到声乐作品中的思想内容,而且还能够从中获得艺术上的满足。对于声乐作品的一度创作和二度创作而言,二者之间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当中:

其一,二度创作应该充分的忠于一度创作中的基本内容和思想,不能与之实现相分离,也不能对声乐作品的内容和基调进行随意的歪曲,与作者的创作初衷相背离。一度创作是二度创作的基础,其目的是为了加强一度创作的感染力,而不是削弱或改变其原有的主题。

其二,在进行二度创作的时候,应该对一度创作的时代背景和地域、民族风格等实现充分的尊重,不论演唱者的演唱有何特色,都不能超出声乐作品的民族、地域和时代风格的范畴。

其三,二度创作需要在表演者自身技术能力的许可范围之内,要想将歌曲演绎的淋漓尽致,就需要进行与演唱者自身技术能力和创作意图相匹配的二度创作,否则将会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

三、生态学视域下音乐一二度创作的实践。

(一)音乐一二度创作立美实践中的生态学思想。

从生态学的视角去认识音乐创作实践,主要可以分为以下五种类别:一是明确传达环境保护思想和生态学观点的歌曲,例如《山丹红花开》、《爱伊河之歌》等,其中都情真意切的表现出了宁夏回族地区的风景之美;或者是《六盘山歌》、《天下黄河九十九道弯》等,都属于这一类的范畴当中。二是一方面表达了对大自然的赞颂和热爱,另一方面又体现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音乐作品,例如《罗山初恋》一曲中就表达了人类对自然的崇敬与感恩,人类融合于自然怀抱中的喜悦知情。三是通过对当代噪声盈耳的实际环境的表现来折射出人类失调的心理环境,表现出对和谐生态环境的一种追求。四是专门设计的环保音乐,在美妙抒情的音乐当中加入了自然的音响或模拟的自然音响,使得听众在其中感受到置身田野、回归自然的平和心态,增强听众热爱自然和保护生态的观念。五是原生态的民间音乐。

一度创作者的自身形成和发展了生态学观的.观念,其在对音乐作品进行创作的过程当中个就会有意识的体现生态意识,并对与生态有关的题材予以高度的关注,且能够充分的展现出自己的才华,在音乐作品中构建生态美。二度创作的表演者在对歌曲进行演绎的时候能够积极的挖掘其中所蕴含的生态美因素,对其实现创造性的再现,突出歌曲所具有的鲜明特色,通常会给听众带来一种全新的审美感受。

(二)音乐生态美创造与欣赏本土化之间的协调。

从宏观的层面来看,将生态学视域下的音乐美学研究放置在中华民族文化的范围当中,实际上也就是对具有生态文化传统的民族审美观、民族特有生态环境、制度文化、语言、风俗等和音乐创造之间的关系,从微观上来看则是对民族心理结构对音乐生态美创造的影响,特别是民族及地域的审美习惯等方面。另外,生态危机具有全球性的特点,因此生态学也是世界性的一个概念,这样来看在立美、审美的创造活动中则具有了共同的心理基础和共性。例如宁夏回族地区的音乐,从大文化背景来看,我们现在所说的穆斯林是中国的穆斯林,宁夏回族是用汉语对其音调进行演唱,如六盘山地区的“山花儿”和宴席曲等;从题材来看,一些民歌是以往西北地区和汉族之间所共享的,因此其在一二度创作的时候也会有所交融的地方。

(三)基于一度进行二度创作中的表现方法。

首先要对歌词进行析。对于声乐作品而言,其基本上都是通过音乐语言和文化语言相结合的方式来揭示出人性和情感等主题,从而引起听众的共鸣的。歌词是表现声乐作品思想内容的重要手段,歌词实际上是对声乐作品中音乐形象的一种高度概括和浓缩,且每个字都抑扬顿挫,每句都起承转合,因此在对其进行二度创作的时候应对歌词语言进行反复的推敲。例如,宁夏地区特色歌曲《罗山初恋》,其中的“多年以后我再回到这宁夏的山川,大漠的风光依旧美丽我想起了从前”,从生态学的角度来看,其体现了对自然环境的热爱。

其次,要对声乐作品进行深入的剖析。声乐作品张包括了各种音乐要素,如节奏、旋律、速度、音色、节拍、术语、调式、力度、音区、调性、曲式等,因此在对其进行二度创作的时候需要准确设计和把握歌曲的基调、层次等。例如宁夏回族地区中原生态的“山花儿”,其在创作的过程中继承了《诗经・豳风》、《汉魏南北朝乐府》中的《陇山歌》、《陇板歌》、《陇原歌》等,体现出了生态学中的继承性和可持续性。

再次要对歌曲的风格实现较好的把握。每一部声乐作品都具有其特定的思想表达方式、创作意图等,在对其进行二度创作的时候,要想对歌曲的深刻内涵实现较好的呈现,就应该对其民族风格、地方风格、时代风格、作曲家和流派风格等实现全面的把握,然后再结合演唱者的自我体验和艺术技巧来对其实现展现。例如抒情歌曲较为舒展流畅,颂歌较为庄严热烈,叙事歌曲较为形象生动,而小夜曲则柔和甜美。

(四)生态学下一二度创作应注意的问题。

一方面要注意对音色的调整。音色是对歌曲情绪和情感实现基本定位的主要方式,对于不同的歌曲应选择不同的音色来对其进行二度创作;一般情况下,如《花儿与少年》、《妹妹的山丹花儿开》等表现快乐和幸福等情感的歌曲其音色应偏明亮,而《穆圣赞歌》、《劝善歌》等表现祈祷、理想等情感的歌曲音色应该比较圆润,略带一点暗色。另一方面还应该注意对歌曲中高潮点、静点和转折点的把握,在对其进行二度创作的时候要注意情绪的感染。

四、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以宁夏回族歌曲的一二度创作实践为例,以生态学视域为基础,对音乐美学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共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1)基于生态学视域下的音乐美学研究能够拓宽音乐美学的研究论域,从生态学的角度对歌曲进行观察和分析,对歌曲创造者和演绎者的主体思维模式更新具有积极的影响,而且还使得音乐教育的理念得以丰富,强化音乐教育效果。

(2)生态学视域下的歌曲一度创作,要求创作者自身具有较为完善的生态美学观念,在对歌曲进行创作的过程中能够有意识的体现生态意识,对生态美的相关题材予以关注,从而体现出音乐作品中所具有的生态美。

(3)对于生态学视域下的歌曲二度创作而言,要求表演者能够对一度创作中的生态因素实现发现和挖掘,并对其实现创造性的再现,突出歌曲中所具有的鲜明的生态特色,通过全新的演绎来带给听众别样的感受,使其接受生态思想的影响。

读解电影与电影音乐论文篇十

自《卧虎藏龙》上映以来,片中优美的音乐得到众口一词的好评,作曲家谭盾再次为世界所瞩目。在音乐中,他加入了许多中国传统元素中的戏曲元素,《月亮爱人》《永恒的誓言》等都是《卧虎藏龙》中的优秀作品。其中,《月亮爱人》是电影的原创歌曲,《永恒的誓言》是流行音乐和古典音乐相结合的作品。他用中国传统的音乐表达形式和西方的音乐相结合,并结合得恰到好处,音乐所散发出的古典美、现代美带到影片中,烘托影片剧情,使影片散发出一种独特魅力,效果极好。这部影片音乐的创作独树一帜,同时也获得了奥斯卡电影节最佳原创音乐奖。影片是以含有悲伤情绪的大提琴为主旋律,这样的声音不禁让人联想到中国古典的乐器―――二胡,二胡演奏的忧伤情绪最能感染人,然而,谭盾不走寻常路,他用大提琴代替二胡,所奏出的声音依然让人折服。在音乐中,他也把东方古典乐器的演奏和西方乐器的演奏结合得很好,在音乐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古琴和大提琴的配合奏出了浓厚的戏曲味道。在“南行”一章中,他运用了笛子,婉转悠扬的声音把江南秀丽的美景表现得淋漓尽致;在“交锋”中,又运用了琵琶,让人感到胆战心惊;在“穿越竹林”中,他运用了萧,使整个情节都充满强烈的江湖杀气;在“思慕青冥剑”中,又巧妙地运用了二胡,给人一种空灵的惬意;还有维吾尔族乐器和葫芦丝的运用,都表现出了一种神秘的音乐文化气息。

《卧虎藏龙》让谭盾被更多的人所熟知,他为东西方音乐的结合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后来,他又为张艺谋导演的《英雄》作曲,再一次充分发挥了自己的特长,把东方音乐的神秘和西方音乐的浪漫完美地融合,创作出了优秀的作品。在《英雄》的音乐中,谭盾使用了许多让人意想不到的音乐创作方法。他把小提琴的琴弦换成二胡的琴弦,使发出的声音呈现出一种深远、苍凉的音乐曲风,他用这种方式来表现大漠的荒凉、孤寂、辽阔,准确地表现出古代大漠的风味,很好地表现出电影所要表达的意境。谭盾对乐器的改造还体现在多种乐器上,他把中国东北的二人转与西洋交响乐曲相结合,把西方的爵士乐和摇滚与鼓点相结合,这样的设计把东西方的音乐有条不紊地融合在一起,将影片中的情节和音乐很好地结合,给人一种画面与想象相配合的感觉。在《英雄》中,那种气势磅礴、唯我独尊的气势是从管弦音乐中来的,管弦音乐在千军万马中迎面而来,构成了让人为之震撼的画面。“闯秦宫”一段中,谭盾使用了一种很古老的乐器―――古铙。古铙大约有4000多年的历史了,是一种极具东方特色的乐器,发出的音乐低沉而又神秘,如泣如诉。谭盾邀请了极具东方特色的日本著名的鼓童和西方浪漫主义的小提琴演奏家帕尔曼,并找了50名男低音共同演绎了这段音乐。在这段情节中,打斗的场景在古老钟声的气氛中沉浸着,再加上小提琴和男低音的淳厚使得电影演绎出一种空灵缥缈的感觉,三者结合表达出一种很独特的效果。同时,这段音乐也是这部电影的主题音乐,电影一开始的'时候,是鼓曲和交响曲的结合,流露出一种苍茫大地的情怀。谭盾是大胆的,他把古琴和小提琴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表现出中国的雅致和西方的唯美。这种东西方的结合,获得了别样的音乐风格。“在水一方”的水战,打斗很激烈却听不到一点声音,这与谭盾独特的音乐创作有关,缥缈而又安静的画面,给人独特的视觉享受。在“永别英雄”这一段中,把二人转和秦腔的旋律与小提琴相结合,奏出了一种苍凉而又宁谧的感觉,成为电影音乐上的经典。

《英雄》中所表现的音乐是粗犷的、沧桑的,并且要表现出大漠的辽阔。谭盾所创作的音乐中,是柔情和阳刚相结合的,在《卧虎藏龙》中表现了南方的柔情;在《英雄》中,则表现的是粗犷宏伟的音乐。《卧虎藏龙》大部分都是以简单、清新的风格为主,配乐就像故事情节那样单线条发展。两者虽然一个粗犷,一个细腻,但是两种音乐风格都有一个相同的特点,也是音乐最独特的地方,那就是传统的音乐用西方的音乐形式表现出来了,把东方的传统音乐和西方的弦乐相结合起来了。《夜宴》的音乐创作把谭盾的事业再一次推向高峰。《夜宴》中所呈现的音乐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在配乐中,谭盾再一次巧妙地把我国的民族音乐用西方的音乐形式表现出来,把东方的静谧、神秘感表现得淋漓尽致。这种结合,使他又一次大获成功,给影片增加了许多亮点。《夜宴》中的音乐《越人歌》《我用所有报答爱》为影片的成功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谭盾在《夜宴》的音乐制作中,为了渲染出唐代的盛世,抛弃了大提琴声音悠长的优点,而是用钢琴的低声区来表现,又把周迅声音的沙哑、张靓颖声音的悠长和泰戈尔声音的低沉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描绘出一幅美好的画面。影片的开头是《越人歌》,歌曲声音委婉、唯美,与影片情节相得益彰,把影片的情节烘托得恰到好处。其中,钢琴和弦乐的配合,使乐曲很有层次,也将画面呈现得错落有致。片尾是《我用所有报答爱》,悲伤的旋律让人们沉浸在影片中无法自拔。任何事物都不会凭空而来,《夜宴》也是如此,《夜宴》的成功创作离不开《哈姆雷特》的影响,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中富含丰富的西方音乐特质,而在《夜宴》中,谭盾巧妙地将东西方音乐结合在一起,将中国文化元素寓于西方音乐之中,从而完成完美创作。正如《夜宴》和《哈姆雷特》一脉相承,两部作品中反映的世界观极其相同。但在东西方不同的环境中,人们的反映就会不同。小提琴在配乐中富有一种神秘感,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这种奏出的曲调要人们自己去细细地品味、体会、解读。每一部作品都有其要强烈表达的东西。《夜宴》这一作品是想挖掘人内心最深处的寂寞,让人们在这份寂寞的感染下去寻找那份希望,从而达到心灵之间的共鸣,最终使不同文化不同地域得到完美结合,形成一个完美的整体。《夜宴》所讲述的故事较之《卧虎藏龙》要早1000多年,其音乐也比《卧虎藏龙》的音乐更加古朴与唯美。仿佛来自千年之前的天籁,在时空的罅隙连绵不断,而结尾处摇滚音乐的闪现与古典音乐形成强烈的对比,视觉与听觉的双重刺激,将人们从遥远的唐朝拉回到现实中。古典与现代的完美结合,给人一场跨越时间与空间的盛宴。通观整部影片,音乐随着剧情的发展不断变化,时而紧张凝聚,时而舒缓凋落。音乐的不断变化将人物的悲与喜表达得淋漓尽致,中华民族含蓄内敛的情怀在西方古典音乐热烈、深厚的风格中燃烧,将那份深藏在内心深处的情感毫无保留地表现出来。

谭盾创作的电影音乐都是以中国古典纯正的文化为根基,再将西方的乐曲技巧、乐曲形式很好地融入其中,这就弥补了东方传统文化拘谨、扭捏的短处,也创造了富有东方情调的音乐硕果。深受广大观众的热捧,为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间。谭盾敢于打破常规,挣脱陈旧俗套的创作思维的束缚,将古典与民间融合,传统与现代结合,民族与地域结合,从而酝酿出别有一番韵味的音乐曲调。其实,创作电影音乐本就需要敢想、敢闯、敢突破的头脑和任其自由飞翔的领域天地,一味地墨守成规只会令音乐停滞不前。谭盾的敢想敢闯的精神着实令人折服。他为中国现代音乐和中国电影的发展创造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让国际上更多的人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与音乐色彩有了更深的了解,也为中国电影音乐营造了新的传奇。

读解电影与电影音乐论文篇十一

一、电影音乐的艺术功能概述

电影艺术功能并不是一成不断的,它是一个不断变动的过程,虽然是不断变动中,但还是相对于静止来说的。我国拥有五千年的历史,而且按照不同的划分方式,可以分成几个不同的层次,同样的道理,正因为历史是特殊的,也就导致了电影艺术功能的特殊性。但是,正所谓万变不离其宗,不管是怎么划分的,一点是始终不变的,静止的表达。实际上,电影艺术功能的实现是在具体可感的审美关系中完成的,它与各种社会的实践活动息息相关。所以,还是要站在动态的角度上来研究电影音乐艺术功能。但是,在研究时,要避免以前那种传统的多种倾向的问题,从全新的方法进行研究,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来研究电影音乐艺术功能,从而能避免重蹈覆辙。

(一)电影音乐的艺术功能本体层次

经过科学家的研究,已经表明,音乐能够影响人们的情感,而且还是全世界共同的语言,因为全世界的人都会听音乐。下面简单地举一个小例子,当我们不高兴的时候往往就喜欢听一些伤感的音乐,此时听欢快的音乐就会觉得非常的不舒服,再比如,心情平和的时候,如果听见一个欢快的歌曲,我们的心情也会变得比较高兴起来,听了一段凄美缠绵的悲凉歌曲后会感到忧伤,由此说明,对所有机体健全的人来说,听了电影音乐的基本反应情绪几乎都是相通的,这里说的情感完全是因为音乐的影响,不带任何的社会情绪,也就是排除其余的影响,只是看音乐的影响,也就是音乐对人们本性的影响。这就像是在做实验,把所有的无关变量全部都出去,得到的就是相对正确的结论,这里得到的结果也是如此,它所表示的是人们的纯天然的反应,具有相当高的准确性。

(二)电影音乐的艺术功能实用层次

当人们对电影音乐的基本要求达到标准时,人们也就不再满足于现状了,而进一步的要求便是回归根本,那就是音乐艺术功能的本身功能。如果到了那个时候,人们重视的,就是纯粹的对音乐最自然的感受,随着电影音乐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电影音乐的要求也是不断地提高,到现阶段来说,电影音乐也在不断地进行改进,而人们不断地欣赏电影音乐,也是会引发人们的遐想,影响着电影中情感的表达,它使得电影中情感由以前的虚无缥缈逐渐地能够使人们看清,相信随着社会和电影的不断发展,其中也定会融入一些近期的社会因素,以体现其与时俱进的特点。

二、电影音乐的艺术功能作用

电影音乐是组成电影艺术的一个重要部分,能够更好地体现影片艺术构思。电影音乐的演奏不是现场版的,必须运用技术将其合二为一,只有这样才能吸引观众们的眼球,进一步才能引起观众们的共鸣,如果能够引起观众们的共鸣了,那么在这部电影中的音乐也就算是成功了,电影中的声音是由音乐、人物的对话、电影音乐构成的,但对于这些组成部分也是最容易被观众所忽略的。

(一)人物情感的抒发

摄影机拍摄下的电影屏幕不同于电影的画面表现方式。电影不是被发现的,而纯粹是人类文化的结晶,是完全制作出来的,在电影的制作过程中,人为活动的空间是相当大的,他们可以运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来塑造一个人物形象,比如人们可以进行强化或者是简单的表达,如果不能很好地处理这些事情,就会使得人物立体感就不能从电影里体现出来,也就无法达到更高的育人喻事的境界。为了弥补这个不足之处,电影音乐抒发人物情感的功能就显得更为重要和突出。电影人物的内心情感是借助音乐来抒发的并能够以此更好地来阐述。

(二)画面节奏的确立

因为音乐本身具有节拍律动性,所以称其为音乐。它能让人跟着节奏产生情感共鸣。如果音乐被加入到电影中,画面便能随着节拍律动性有节奏的变化,而且也能展现其中的内涵,使得音乐更加有深度。上文说到,借助音乐的种种特性,可以使得电影更加有内涵,所以,现在电影就普遍运用这一手段来体现电影的内在含义,使主题更加深入。音乐在电影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三)环境氛围的烘托

影视作品中常用的场景切换手段是声音先于画面,通过“不见其人,先听其声”的剪辑手法,使故事的铺叙更连贯,这样才能牢牢地吸引住观众的眼球继续欣赏影片。电影音乐不只是在真人电影中拥有巨大的比重,在动漫中,也同样是一个重要的使用手段,但是在电影作品中,用先于情节开始的音乐来展开一段叙述。加入叙事内容还没开始,音乐能够更好地使观众有心理准备去接收新剧情内容,更好地融入电影情节之中。

(四)奇幻色彩的渲染

渲染动漫的奇幻色彩是电影音乐另一重要作用。电影影片优于真人影片的部分是它能够利用真人的表演或者是动作或者是情感,能够使人感到强烈的震撼,引起人们的共鸣,这也是真人电影从古至今一直占市场主导地位的原因所在。而且,真人电影能够将其表达出来的更好的方式则必须借助音乐的方式来传递、表达。电影创作的最根本原因是为了给人们带来快乐,音乐的加入为电影的创作增添了一笔浓厚的色彩,音乐可以通过其歌词以及优美的旋律精致的配器为电影增添无限的情趣。

(五)对主题的表达

电影的精彩在于它的画面玄幻夸张,电影音乐能够辅助表达主题并可使主题得到升华。一部文学作品想要搬上荧屏,如果在反映人物心理世界、体现矛盾冲突时仅仅像无声电影时代依靠字幕来解释剧情,那人们看电影和看书就没什么区别了。电影歌曲能够通过传输歌词的内容、曲式的变化、音高的跌宕,巧妙地告诉观众电影角色内心世界的变化以及电影情节进展的程度。在电影《泰坦尼克号》中,导演将其主题歌《我心永恒》作为全片配乐素材的源泉,数次在故事情节的关键部分以变奏形式出现,乐曲将观众带入了天灾之后一段生死之恋情感所带来的感动,影片结尾,感人肺腑的歌声使影片的主题升华到了极致,观众的情感也随之被推向了高潮。影片《嘎达梅林》讲述的是位蒙古英雄带领牧民与封建王爷斗争反抗,最后牺牲的悲壮场面,而主题曲《嘎达梅林》的响起烘托着画面,更加强了电影的主题,突显主人公高大、肃穆的英雄形象,歌颂了他勇敢地与封建势力反抗的精神,深化了影片的主题。

(六)电影音乐的评论作用

影片创作者的主观态度是电影音乐,它在影片人物或事件中具有一定的评论作用并且可以被创作者用音乐(同情、赞美、痛诉、歌颂、哀悼等)表达出来。如在影片《孔雀》中有一场戏:一家人正在院子里做蜂窝煤,天突然下起了倾盆大雨,正在制作的蜂窝煤被雨水冲走了,一家人都非常着急,到处找塑料布等东西试图保护这些煤,可忙活了半天,最后还是眼睁睁地看着蜂窝煤与雨水一起混成了黑水流走,此时电影中响起了由圆号、竖琴、弦乐演奏的主题曲,观众被音乐和场景渲染的无奈和凄凉的气氛所打动。导演在此刻加入这段音乐恰如其分地帮助演员表达出这种无奈凄凉的气氛,这一点充分表达了电影音乐对人与物的评论作用。

(七)电影音乐具有连贯情节的作用

音乐在电影中有推动和帮助剧情的进展,延伸情绪等,并起到连贯作用和加强蒙太奇的组接作用。由于一部电影的时间有限,如果把一些短暂的镜头都详细地交代清楚,那要占用很大的篇幅。而音乐是不占空间的,用音乐和歌曲把一些原来分散的镜头组合成完整的有关联的艺术整体。这就是电影音乐独具特色的功能之一。以《泰坦尼克号》中一组感人至深的镜头为例,展现了人们在面对死亡时的另一种状态,没有了灾难面前的恐慌与失态,有的只是无限的爱,原来我们可以如此选择,如此高贵:母亲再一次把孩子哄睡。相伴一生的老人再一次依偎在一起……这一组不够连贯的镜头贯穿着乐队的那一首《上帝与我们同在》的响起,深深地打动着人的心。电影艺术都要表达一定的主题思想。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进入电影画面以后可以进一步深化影片的主题思想,达到歌颂主题思想,帮助观众明确电影的思想意义。

三、结语

借鉴中外历史音乐的发展历程,环境起着重要的作用,环境对事物的需求决定着事物的发展方向,人们的需求以及快乐是电影音乐艺术功能实现的根本原因,由于环境有自然以及社会环境之分,所以环境对电影的需求也有两方面:一方面,自然界各生物在生理方面对音乐有一种天然需求;另一方面,就是主宰整个世界的人对于音乐也有需求,这个不仅仅体现在生理方面,更多的是体现在社会性方面,人对音乐的这种需求是音乐功能的中心。但是,时间的推进,历史的变迁,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都是无法摆脱的。因此,音乐艺术功能问题一直是我们关注的一个话题,音乐历史功能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背景内涵。在古代人们对音乐的需求仅仅体现在生理性方面,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音乐的需求着重体现在社会性方面,而生理性需求所占比例不断缩小,体现着人们精神生活的不断进步。

读解电影与电影音乐论文篇十二

自从两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美国在民权运动以及国际的推动下已经逐渐向多元主义转变,正是这种多元文化孕育了美国文化中的包容性,再加上美国电影一直都重视商业主义的原则,并把其放置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中,以至于美国电影不仅仅展现出本民族文化的特性,还对世界各国国家的文化也进行了吸收,这也成为美国电影最为突出的文化性。

基督教文化的重新诠释———《红字》中人性对神性的胜利

《红字》是霍桑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其故事背景设置在美国的17世纪,主人公海丝特白兰由于知晓了丈夫去世的消息而独自一人来到了波士顿,并在不久后与牧师狄梅斯台尔恋爱,并生了一个女儿名为珠儿。这件事在当地引起了很大的反响,由于美国的17世纪受到清教的统治,所以根据清教的规章海丝特应被处于死刑,但在狄梅斯台尔的努力下促使海丝特逃过了死劫,但她被佩戴了代表一生耻辱的红字“a”,并在刑台上接受处罚。经过了多次的延误,海丝特的丈夫齐灵渥斯看到了妻子在刑台上,但他并不急于出现,而是暗地里决定要把海丝特的情夫揪出来,于是齐灵渥斯扮演成心理医生不断折磨牧师,最后牧师因无法战胜自己的宗教信仰而把自己的罪行公告天下,齐灵渥斯最后也因为心力交瘁而死了。海丝特带着女儿离开了,最后也孤独地死去了。霍桑认为每个人在上帝面前都是罪恶的,但是人不可能战胜神的力量,所以海丝特的一生都逃不掉红字“a”的罪恶;狄梅斯台尔也因为犯了不可饶恕的罪而被处死了。在霍桑笔下,在17世纪的美国,每个人的精神支持都是来自于对上帝的崇拜,人们几乎没有自由的思想,更无法去追求属于自己的幸福,在宗教面前人人都应唯命是从。而小说《红字》被改编为电影后,则对结局进行了转变,在影片中当狄梅斯台尔在刑台上勇于承认自己的罪行时,他并没有被处死,而是赢得了大家的支持,而被仇恨迷失心智的齐灵渥斯独自凄凉地死去。影片在最后部分也呈现了优美的画面,海丝特一家在阳光中尽情欢笑,享受着上帝的恩赐,并过上了幸福的生活。电影对小说的结局进行了改编,以致影片揭示的主题内容也发生了改变,影片在结尾部分则是揭示清教思想虽然已经深入到人们的内心了,但通过自身的顽强抵抗,最终还是使人性战胜了神性,实现了完美的蜕变。随着美国科技的快速发展,人们则更加注重精神上的熏陶,于是这些守旧、落后的思想遭到了瓦解,反之则赢得了对幸福人生的积极追求,并在电影中得到了鲜明的展现。

种族主义的重新演绎———《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黑人爽朗的笑声

小说《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叙述的是发生在美国19世纪40年代,两个白人孩子与一个黑奴之间一起开启的冒险之旅。由于白人哈克不能忍受养母对他施行的所谓“正统”的教育,于是他决定逃走,在途中他认识了另一个出逃的黑人孩子吉姆,两人就乘坐木筏到处漂流,并通过他们的视角展现出19世纪美国的百态。小说的结尾部分中还讲述到他们遇到了一个白人孩子汤姆,在吉姆面临危险的时候,两人通过相互合作和智慧终于解救了吉姆,但此时吉姆的管理者沃森小姐已经允许还给吉姆一个自由的生活,汤姆在救吉姆过程中所中的枪伤也逐渐痊愈,小说在三人欢快的交谈中结束了。小说旨在揭示当时美国社会对黑人的歧视,并希求黑人能获得平等、自由的权利。而同名电影《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对原著的改动较为明显,影片把视觉焦点集中在哈克以及吉姆两人身上,结尾处也进行了修改,讲述的是哈克为了救吉姆而受到弹伤,并陷入了生命危机;而吉姆则被卡在树上,命悬一刻。吉姆最后也获得了解救,并凭借他的聪慧和勇敢获得了白人的认可,并实现了人身自由。影片在结尾部分把镜头聚焦在吉姆身上,并且随着他的欢笑声结束了故事。哈克的伤病终于好了,他难以抵挡内心中的喜悦把衣服甩上天空,奔跑在一片青翠的山水之间;吉姆则穿了一身整齐的衣服,他满心高兴地看着哈克尽情奔跑,不禁发出爽朗的笑声。于是整个白人庄园里全都充满了笑声,同时也飘荡在观众的心里。导演正是通过利用电影技巧,把画面逐渐拉长,并营造了一个意味深长的情节画面以及一个震撼心灵的声音,从而使影片收获了唯美的视听效果,在艺术上和思想上引起了强烈的共鸣。影片通过这种匠心独运的设计来一步步深化原著中揭示的主题内涵,并凸显出影片的时代特性,影片展现了美国的一段特殊历史,几乎从19世纪中叶以后到20世纪末期,黑人都在为自己的自由和平等权利而不断发起抗争,美国社会上充斥着民族矛盾,而吉姆最后赢得的胜利也宣告着黑人民族的胜利,他那爽朗的笑声不仅是表现出他自己的情感,也代表了整个黑人民族的情感。

个人主义的全新定义———《永别了,武器》中战争与我永诀

《永别了,武器》是海明威的一部杰出的小说作品,小说的`故事背景聚焦在美国的一战期间,并以爱情为主题讲述了一个动人的故事。小说男主人公亨利原本是中尉,由于受伤就被转移到医院救治,并与来自于英国的护士凯特琳巴克之间产生了感情,但是由于战争的紧迫性,两人不得不分离。但由于战士们的厌战情绪日益浓烈,亨利也逃离了战场并带着凯特琳离开,想寻找到一个安静的地方生活。他们终于来到了瑞士,并在这里快乐地生活了几个月。但是凯特琳遭遇难产致死,亨利的心里也绝望了,独自一人走在雨中。小说在美国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它真实反映出一战期间以及战后人们的真实情绪,战争摧毁了美国青年的理想,并迫使他们陷入了茫然的境地,战争就好像是一把刽子手,亲手斩杀了人们对幸福的美好向往。电影对小说的结尾部分进行了重新改编,小说中描写的是他们两人正满怀希望地等待着孩子降临;而电影中则讲述的是凯特琳在生产的时候,亨利并没有在身边守候,所以当亨利历尽千辛万苦来到凯特琳身边的时候,她已经陷入了生命的危机之中,最红也悲痛地离去了。影片在最后的情节中刻画了亨利抱着身穿白裙子的凯特琳,落寞地走出了医院,但他的前方是未知的,迷茫的。这一场景则是影片故事的高潮部分,在观众的心理产生了巨大的震撼。战争导致他们无法过上简单的幸福生活,而重逢后就要面临生死的选择,他们走向了自我的永诀,不仅代表了对生命的不舍,也凸显出对爱的期望。而这一悲剧的根源则是惨绝人寰的战争,于是影片的主题在此刻已经得到凸显,就是要消除战争,让整个世界充满爱和安宁。电影揭示的主题基于原著的基础上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它着重表达出主人公对爱的执著追求,对战争进行了强烈的抨击,影片也因此萦绕了悲剧性的色彩。美国自进入20世纪以后,人们不得不面临多次的战争,两次世界战争、越南战争等严重的摧残了美国人民的身心,战争让无数个美国人的灵魂无法回到家乡,在精神上给人带来了无尽的折磨。于是20世纪的美国人民期待和平,消除战争。

结语

美国电影逐渐在国际电影市场中占据了不可估量的地位,美国文化也不断向大众文化以及各国文化进行吸收,美国电影中着重强调文化观,对西方人的个人价值给予重视,同时也肯定了人的需求,宣扬个人主义价值的实现;展现自由、和平的思想理念,这些代表美国各个时代的传统文化则在不同程度上推动了科学主义、英雄主义的滋长。本文从美国电影的角度来探析其中蕴涵的美国文化,并剖析其代表的时代特性,在电影《红字》中反映了17世纪美国宗教对人们思想的钳制,从而禁锢了人们追求幸福生活的权力;电影《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彰显了19世纪中期美国迎来了资本主义经济迅猛发展的历史阶段;在《永别了,武器》中则是宣告了美国开始走向了世界资本主义的舞台,并在国际舞台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些电影分别从不同的视角展现出美国社会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时代特性,并对美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当前,美国人民应站在时代的高度,用历史的眼光来看待美国的各个时代,并严厉杜绝战争,争取和平和温暖永存在人间,这不仅是来自美国人民心中的呐喊,也是历史潮流发展的必然结果。

读解电影与电影音乐论文篇十三

[摘要]电影前三十分钟,场与场的剪切,镜头的旋转与晃动,光影带给人的年代感与神秘感和出彩的音乐,开篇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让人见识到了一个女导演的细腻。作为俞飞鸿的第一部作品,《爱有来生》如同她惊鸿一瞥的眼神一般灿烂夺目,这是一个女人私藏十年的心事,今日拆开了线头缓缓示人,似乎有点古板陈旧了。电影画面唯美梦幻,清扬委婉的电影音乐让这本就凄美的故事更增加了一丝肝肠寸断的韵味。

[关键词]光影;女导演;俞飞鸿;电影画面;电影音乐

一、酝酿十年的诚意之作

影片主角莫小玉租下了一座荒废的院落,却在其中发现了一个僧人的孤魂,这个僧人给她讲了一个50年前的故事。电影开头用摇曳的镜头模拟鬼魂的视角,在这个荒山野岭的院落中穿梭来去,短暂的惊悚之后,情节就进入了爱情的主线。50年前这份先强婚后相恋的爱情在逻辑上是通顺的,这条线中的前一段段奕宏用尽手段试图博得美人一笑,却只能听到一句“茶凉了,我给你续上”;中间一段则反了过来,俞飞鸿不离不弃地守候出家的段奕宏,两人的冷战以“打碎茶杯”为象征宣告终结,于是就形成了僧人与美人相伴的奇异景象;最后用仇恨“暂时”终结了这段爱情悲剧。《爱有来生》用讲故事的方式来讲故事,手法并不新鲜,但好在节奏控制得不错,每次转场都照应故事的转折,因而显得顺畅流利。

原著小说《银杏,银杏》让俞飞鸿牵挂了整整十年,所以称这部作品为“十年磨一剑”确实不为过。如果一个导演用了十年的时间来不断地体味一个故事,那她基本可以不用剧本就能拍了,因为在酝酿的过程中画面已经成竹于胸,在当下浮躁的创作风气中这种推敲拿捏的创作倾向显得弥足珍贵。

影片非常认真地讲一个爱恨纠结缠绵的爱情故事,但总体说,故事讲得四平八稳,大部分剧情略显平淡,缺乏引人入胜的兴奋点。结尾是高潮部分,通过长时间的平铺直叙,终于迎来令观众情绪波动的一刻。饰演者段奕宏的表演也同样的文艺青年。他突然出家也缺乏足够的铺陈,说到底就是影片剧情设计还显稚嫩,如果再发生一些戏剧冲突,矛盾的累积,量变产生质变,才更有说服力。

该片原本定于8月26日中国传统节日七夕节全国公映,追求完美高要求的俞飞鸿却发现拷贝的洗印质量令她感到非常不满,为此还与发行方发生了争执,宁可错失黄金的七夕档而推迟上映。正是因为有了俞飞鸿的高标准高要求才让我们看到了一部完美的《爱有来生》。其实导演的处女作更重要的还是赚取口碑,为将来更好的发展赢取机会。虽然票房不佳,但是观众的评价还是很高的,俞飞鸿今后仍然大有可为!

二、凄美浪漫的音乐渲染

这部电影可贵之处在于题材方面的创新,就是近年来少有的能让“鬼”直接走到银幕上直面观众。在这一点上,《爱有来生》算是做到了一点突破。音乐依旧是出色,紧密达意,而又绵延不绝,让鬼魂讲述下的那段故事超越了现实而撩人心扉,片末倒茶的一场戏,泪水盈眶、水满而溢杯,终于狠狠感动了观众。

《爱有来生》似乎在试探人们的心肠,人心有多冷漠,它就有多动容,我不清楚电影是不是渐渐成为一种疏离的艺术,至少这一刻,情感已经占了上风。画面很漂亮,镜头的处理也有些独特,流转的画面与百转千回的心思暗暗相合,华美艳丽的自然风景与素朴古旧的起居环境相映生辉,曼妙诡异着,摇曳多姿。周天写的音乐非常出彩,旋律凄美大气,运用音乐将悲情的气氛烘托至极点。

影片中的音乐都没有歌词,主旋律也并不清晰,但是总让人觉得,这样的画面就应该配上这样的音乐。无论是激烈也好、舒缓也好,画面与音乐音效的配合可以说是天衣无缝。大概也正是因为音乐营造出的氛围,让观众在结尾处终于忍不住流下眼泪。惟一的缺憾就是,有时候音乐的跳跃性太强,如果能够渐出的话就会更完美,不过这对影片的整体音效影响不算大。《爱有来生》除了一个动人的故事之外,片子的场景和画面也是精致得让人赞叹,田园般村落、茫茫草原上成片盛开的杜鹃花,鲜红衣着与周围场景的对比,极具视觉冲击力。

包括开场那斑驳破旧的场面,本片的摄影和美工居功至伟,技术上的成功以及电影故事本身的美丽。俞飞鸿透过女性的视角,用极其唯美的方式,将一段人鬼情缘,讲述得美轮美奂、悲情缠绵。十年磨一剑,感人的故事,古典的画面,凄美的爱情,循序渐进的情感积累,结尾时决堤而出。一曲肝肠断,触动爱的琴弦。

埃·苏里奥说:“电影世界始终拥有一种音乐,这种音乐从气氛上带领电影世界构成了一种特殊的幅度,它不断地丰富电影世界,解释这个世界,有时还校正甚至是指挥它。”音乐在影片《爱有来生》中始终起着加强节奏,创造戏剧性和抒情性的作用。影视是“一次性”的艺术,电影欣赏的封闭性空间和有限的时间限制,使创作者在处理故事时间时无法像小说那样细致地运用描述,它更强调迅速而有效,过多的叙事会妨碍观众理解,因此较之文字,影视的叙事必须要单纯,线索明晰,发展紧凑。

电影《爱有来生》的“删繁就简”工作多体现在对原作对话内容的精简上,用更多的电影擅长的镜头语言来代替平淡无味的单纯叙述。同时不忘“添砖加瓦”使内容丰富起来,根据情节需要,增加了小玉好友雅萍这一角色,不但不觉得赘余,反而更加深了影片内容的深度。雅萍的前世名作小兰,是阿明身边的丫环,一直深深地爱着阿明,后在敌寨灭门时被杀死。剪不断的前生,离不开的今世,谁也没绕过谁,谁也没饶了谁。这不正是原作作者想传递给我们的信息么。

三、细腻婉约的拍摄风格

电影的确给我们带来了一个节奏平缓、叙事流畅的爱情故事。片中涉及了“鬼片”这种元素,单凭这一点电影足以在内地电影中出类拔萃了。首先内地中的鬼片无外乎两种风格,一为魔幻类型,如《画皮》,二为说教意味,如《死者对生者的访问》。像本片这样借助鬼片题材而阐述一个纯粹爱情故事,在内地电影可谓前无古人;其次,电影虽说为鬼怪题材,但并非为恐怖题材。不可否认电影的确有拍成一部恐怖片的潜质,开场中那古老阴森的古庙,斑驳破旧的黑白照片,还有夜色中鬼影重重的银杏树,极具骇人味道。但是电影在处理这些场面的方法上极为独特,缓慢而又平滑的镜头,从远景到细节,无不散发着一种美丽的气息,这在引出下面的爱情故事中起到了一个非常好的一个铺垫作用,这些看似渗人的场景实际是隐藏了一个“情约前世,爱在今生”的动人故事。

演员方面,两个人的演技算得上中规中矩,没有太多的亮点,也没有太大的纰漏。俞飞鸿身上有阿九那个时代的气质,但面貌却称不上古典。如果女主角换作一个古典气质更强一些的演员就会好得多。段奕宏的形象和气质都与阿明这个角色有些出入,无论他的表演如何到位,也会让人觉得格格不入。

如果换作一个书生气稍重一点并且有些傲气的演员会更好。片子整体平淡但所蕴涵的感情却随着平淡的对白和幽深的氛围一分一分沉淀,直到最后猛然爆发。随着情节的发展,从开始到最后,所获得的感情并没有流失,而是沉沉地埋在心里,直到最后茶壶掉到地上时随着茶壶的崩裂而一并爆发。眼泪也随之决堤而出。此刻受到的冲击甚是震撼。画面清新自然,幽静深邃,很喜欢这种风格。演员演技没的说,都是实力派演员。特喜欢俞飞鸿的眼神和微笑时上翘的嘴形,给人睿智、狡黠、知性的美感。相比当年的惊鸿仙子更添加了一份成熟的魅力。

虽然,电影是视听结合的艺术,但是,能用视觉语言讲清楚的地方就别用过多的旁白,这样,会给观众造成一种这个故事是“我听说的,而不是我亲眼所见的”。因此,在阿明回忆的时候,可以直接地用镜头推向阿明的眼睛,然后叠印出回忆的镜头,这样,观众也自然知道是在回忆“前世的事”了。电影画面细腻而大气,影像充满了诗意的境界。纯熟而富有张力的表演,比如莫小玉举手投足间端庄忧郁的气质,比如阿明策马扬鞭的豪爽与明朗以及柔声絮语时流露出哀而不悲、幽而不怨的深沉。从表演上看,二人真是相得益彰,精彩纷呈啊!情节设计精巧,节奏把握得精准。

无论是主次线索的交错并行,故事首尾的闭锁圆满,还是矛盾冲突设置的紧张度,都很有好莱坞的风范。怪不得,一些资深电影人都说该片既照顾了观众又遵照了艺术规律。可以说该片是近年来少有的,兼具商业和艺术双重气质的佳作之一。但是,余以为,它的得意之处其实还不全在这里。影片传达出的关于爱情与死亡主题的东方情思,更值得反复品味和深思。

《爱有来生》的选景非常讲究漂亮,云南宜人的自然风光造就了影片美丽的场景画面。幽幽草原,古色古香的山寨,幽静的寺庙,还有那棵寂寞的银杏树,可谓美景尽收。影片整体的画面明亮,色彩鲜艳,稍有偏绿色调,沁人心脾。长镜头的诸多使用让整体的画面充满了命运感、哀愁感,旋转镜头的运用让整个画面产生了动感,是随着时间一起在流逝的。这么多出彩之处,要归功于俞飞鸿与拉来的强大的制作班底的良好合作:摄影指导黎耀辉、服装设计莫小敏、剪辑林安儿、录音知道王丹戎。统统都是大片级的幕后班底。

当然,还有片尾字幕的特别感谢中出现的那些大腕们,想必作为俞飞鸿的好友,肯定给予了她很多的指点,为影片助力不少。这也是为什么俞飞鸿的导演处女作能够如此娴熟成功的原因之一,俞飞鸿从演员到导演的成功转型,是和他这些朋友们分不开的。从影片的整体角度上来说,俞飞鸿获得了极大的成功。这部电影让很多人可以明白:爱情,不要许下来世,这一世好好相爱,来世:就没有机会了。《爱有来生》其实爱是没有来生。珍惜生命中这种宝贵的感情。来世,谁是谁的谁,就已经不知道了。

四、结语

一个独守空闺的少妇,听一个鬼讲述一个爱情故事。这就是《爱有来生》的全部。影片镜头唯美,山寨里的景色,优美如画;古庙里的景致,简约古意。独守空闺的少妇、苍老的园中银杏、一壶凉了再续的茶、黄昏落日,映照出浓浓的古典韵味。或许正是这份古意,使影片更为宁静致远,宛如一首晚唐花间词。一个执著的痴情男人和一个肩负仇恨的女人,似乎结局是注定的。《爱有来生》里,俞飞鸿用女性的细腻,将一种彻骨的冷漠演绎得入木三分。电影音乐与画面故事的配合将影片的浪漫凄美氛围烘托到极致,在这哀婉动人的爱情故事背后,是多种艺术形式的完美结合,电影作为一种综合艺术形式正是需要这样的结合才能够创作出优秀的艺术作品。

[参考文献]

[1]李正,杨铃铃。爱恨交织下的隔世情缘——论《爱有来生》中的复仇母题和人生思考[j]。现代语文:文学研究,2011(02)。

[2]徐文明。独特文化背景下女性命运的关注与书写——《奥萨玛》与《下午五点》中女性形象建构分析与文化解读[j]。电影文学,2005(08)。

读解电影与电影音乐论文篇十四

摘要:音乐美学作为一项独立的学科内容,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和哲学意义,因此一直以来被相关领域所关注和钻研。本文旨在阐明音乐美学的概念、表现形式、相关的音乐内容,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实际分析音乐美学角度下音乐艺术表现形式的实现路径,希望借此引导大家更加深刻地了解、学习、欣赏、传承音乐艺术。

关键词:音乐美学:音乐艺术概念:表现形式。

音乐美学,顾名思义,融合了音乐、美学等诸多内容,具备较强的美学和艺术性特征。为了更好地了解不同音乐作品的存在和表现形式,方便日后进行传承发展,音乐美学开始成为广大学者专家深刻关注的话题。具体方法就是及时透过美学层面去挖掘和定位不同音乐作品的存在、表现形式,自觉加深对音乐理论知识和表演实践的融合效果,在吸引更多人关注的同时,提升学习者的审美素质。至于音乐美学角度下音乐艺术具体的表现形式,则主要会在后续深入延展。

一、音乐美学的概念。

相对于其他音乐学科来讲,音乐美学具备一定程度的哲学性、艺术性特征,主张针对不同音乐作品的艺术规律加以精准性把控,拥有自身特定的研究对象和涉足领域,拥有较强的概括性和抽象性效果[1]。除此之外,音乐美学在国内来讲还是比较新颖的,但实际上其很早就由德国哲学家鲍姆嘉通总结阐述,主要收录在《论音乐美学的思想》着作之中,并且持续到十九世纪后由德国音乐学家里曼再次补充拓展,《音乐美学的要义》作品正式问世,音乐美学也正式作为一门学科而独立存在、深入发展。

二、音乐艺术的有关表现形式。

(一)基础性要素。

首先,音乐形式的基础性要素莫过于表情,其存在意义甚至超过单纯的音乐声音,在音乐表现过程中占据着主导地位。透过音乐艺术层面审视,这部分表情强调借助音响元素来呈现出创作者不同阶段特殊的情绪状态,对应的表现形式包含了高低、长短、快慢、强弱等区别,经过这些形式有序地搭配融入之后,能够赋予整个音乐艺术作品更强的灵活性,保证基于人差异化的情绪状态来生动性抒发对应的感情。

其次,音色亦属于情绪表达中不可忽略的要素。古往今来,诸多作曲家都在热心钻研如何利用乐器来展现各式各样的音色,特别是对于近代音乐来讲,这类现象尤为显着。如许多作曲家决心对传统乐队予以创新形式的调整排列,以求在开发出更加特别的音色基础上,呈现出一类极为新颖、奇特、美丽动人的音响效果,进一步使人的情绪得到深入性、完整性、精准性的表达。

(二)组织方式。

音乐形式的要素还包括组织方式,如若缺少了它,将难以构建完善的音乐结构框架。这就需要表演者适当加入和融合一些特殊的旋律、和声、曲式、作曲技巧、十二音序列等要素,呈现出独特的整体架构。

(三)规范类法规。

这类法规属于音乐要素和组织方式衔接的重要媒介,属于人们经过长期审美活动之后,针对现实生活中的不同美感形式加以概括的结果。毕竟广大艺术家们在参与美感体验、创造等活动时,还是需要依靠一些基础性法则加以规范引导的。归根结底,音乐和绘画、雕塑等艺术有着明显的差异性,其绝非单纯地将一些美感要素进行整体、直观地呈现,而是主张有序地规划不同音响的排列次序,使人们在聆听旋律的同时感受到一种和谐美[2]。因此,时间对于音乐这类艺术的表现形式来讲极为重要,当音乐组织技巧在特定时间段内呈现过后,会令听众及时体验到音乐的延续性效果。在此期间,音乐时间和现实时间截然不同,而是作为一种虚化的时间序列而存在。

从本质角度分析,音乐运动属于某种心理活动;而从物理学层面解读,声音产生的根源在于物体的振动现象,正是在一个声音消失而另一个声音接连出现过程中,才形成了整个富有想象力的音乐作品,再经由一代代人传承记忆和完整再现。

(一)音乐性方面。

在音乐艺术中,音乐性内容涉及情绪、风格、精神三类特征。第一,情绪作为音乐内容中表层的部分,听众能够透过感官来直接体验,进一步把握现场传达的整体氛围效果。第二,一类音乐内容的风格体系,往往不需要理性因素作为支撑,而是要配合听众当下的心情和理解方向进行确认。如若说情绪影响着音乐作品的格调,那风格体系便决定着这种格调的类型,两者维持着一定的阶级关系。第三,精神属于音乐内容中最为高层次的部分,是创作者在特定社会背景下想要抒发的思想情感,包括对现实生活的反思还有创作的主旨。音乐的精神内容单纯配合专业技能始终不能全面、准确地认证,毕竟其是一种高级的审美活动与产物。

(二)非音乐性方面。

这类内容具备一定程度的主观性色彩。首先,绘画性内容,顾名思义,就是配合人的听觉感受来呈现出种种画面,使旋律、音响等转化成为线条、色彩,令音色成为一种时尚造型,进一步丰富听众的音乐世界。其次,文学性内容,存在于创作者的音乐表现还有听众的主观想象当中,其涉及过程、冲突、情绪三个层面,需要创作者借助节奏、音响等细节变化,来进行文字化的抒情表达,配合音乐主题来模拟对应的现实情境和情节,并使用某些音调来演绎出一系列事物等等。

四、音乐美学角度下音乐形式的实现路径。

(一)加深对音乐美学的了解。

首先,音高的控制。结合我国民族民间音乐发展史来看,为了紧跟音乐变化发展的趋势,就务必及时挣脱大小调体系的约束,创造出更加宽阔的音乐语言空间之余,使音乐表现力和听众的听觉感性特征持续增强,从而自主加入到现代音乐探索队列之中。在此期间,凭借理性设计作为核心的音乐构成模式,更加有助于激发出听众对音乐的感性想象力,增强音乐作品音响的感染力。因此,要想在音乐表现中遵循音乐美学,就要先学会平衡表达理性和感性的关系,准确控制音高。

其次,节奏的把握。现代音乐在节奏表现层面应该要学会突破传统音乐的约束,想方设法赋予音乐艺术超强的感染力。不仅仅要加入一些鲜活的节奏,同时还应该在节奏衔接上保持一定的跳跃性、灵活性、动态性特征,进而为增强整个音乐作品的表现张力奠定基础。需要注意的.是,音乐节奏把握上同样存在理性倾向,那就是在保证和传统音乐节奏有所区分之外,还应顺应大众的审美需要,切不可盲目越过大众听觉感受的范畴,否则会严重削减作品整体的审美效果。

最后,音色的处理。音色同样随着音乐艺术持续变化发展,如今已经随着各类乐器的使用,慢慢越过民族的界限,成为音乐作品中自由使用的元素。但是,总有些人过分追求音色的多元性,不能协调各个音色之间的关系,到头来不仅没有赋予音乐作品流行的推动力,反而破坏了收听效果,因此合理使用音色应该得到创作者们的重视。

(二)协调控制音乐作品的创作、表演、欣赏等细节。

第一,音乐作品的创作,实际上就是结合生活体验来进行乐谱记录的过程,许多艺术家习惯于结合丰富的生活体验和完善的构思,来将头脑中的种种思想透过音乐细致地传达出来。在此期间,要注意搭配好音乐作品的曲式还有旋律,这样才能确保作品问世后是独一无二的。由此看来,音乐艺术的创作和表现,需要经历非声音形态的表现对象选择、声音形态的听觉对象匹配、作品乐谱的形成等环节,任何环节都不可忽略。

第二,在进行音乐艺术表演期间,能够清楚地感受到其存在模式。表演者想要充分展示出一些音乐作品独特的艺术效果,就要先读懂乐谱,在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将各类音乐符号转变成为和谐的声音形态,再配合相关乐器和演奏技巧进行优美的呈现。所以说,在音乐表演期间,音乐艺术的存在形式由音乐符号、想象的音乐形象,转变成为现实的音乐作品。

第三,音乐作品欣赏环节中,听众会自觉地对当中的旋律、节奏进行整合,借此加深对音乐作品还有艺术的了解认识。在此期间,听众群体正经历着想象作品、加深情感体验、形成认识结果、做出综合评价等过程。

(三)进行审美和非审美式的融合。

音乐艺术作品属于一类有机整体,经过了审美和非审美式的整合处理。特别是在同一作品当中,这类融合更加有倾向性。譬如一些轻音乐或是抒情曲艺术作品,重点凸显审美价值,却对一些非审美价值进行弱化处理。现代音乐艺术展现形式更加注重审美、非审美价值的自然融合,毕竟只有两者高度统一之后,音乐作品才显得更为优美动听且富有内涵。归根结底,就是借助特殊的审美滤镜,来将一些科学知识、道德价值观等非审美价值要素巧妙地穿插进去,使得音乐作品本身的魅力增强、内涵更加丰富。

另外,保持音乐艺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关系。完美的音乐艺术作品,其内容和形式往往彼此关联缜密,相互契合[3]。事实上,音乐艺术作品在内容上显得比较独特,主题明确,而为了更加精准、完整地表达这部分音乐内容,就要求适当的音乐形式作为支撑。所以说,许多创作家都习惯了基于内容和形式的依存、制约关系来展开补充式创作,利用音乐形式把控着音乐内容的描述,配合音乐内容锁定音乐形式的筛选方向,不至于在表现过程中出现情感突兀、节奏紊乱等不良现象。

五、结语。

综上所述,基于音乐美学视角来细致性解析音乐艺术的形式和内容过后,还需要协调把握它们之间的联系、制约关系。作为广大听众群体,在进行各类音乐艺术作品欣赏过程中,不仅仅要关注其外在表现形式,还应该深入性钻研其核心内容。同样地,作为音乐创作人员,也应该在充分调查了解听众们的兴趣偏好基础上,处理好音乐作品的表现形式和内容的关系,做到及时透过整体进行创作梳理,促进作品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和谐融合状态。长此以往,帮助更多人科学认识和准确把控音乐美学的基础性规律,提升大家的艺术表现力和审美素养,促进我国音乐艺术的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读解电影与电影音乐论文篇十五

从电影的诞生到从无声电影到有声电影的变革,再从电子计算机的诞生,电子音乐技术的成熟,电影音乐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简单的特殊音效到20世纪管弦音乐体系的建立。现如今电影已经融入了人们的生活中,但是,由于观众的文化背景不同所以人们对于电影音乐的选择也显得众口难调。所以不同地区的电影音乐也有着他们不同的音乐特点。正如同好莱坞的电影音乐不仅有电子音乐技术与管弦乐的令人震撼的完美的听觉效果,也同样运用了美国本土的爵士乐;而与好莱坞同样成功的印度“宝莱坞”同样运用了印度本土的歌舞音乐来丰富电影情节,宣传印度文化。这不禁使我们想到在中国的电影中我们应当用什么样的电影音乐来代表中国的特色,怎样在电影音乐运用中国元素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这也是中国的民族器乐进入电影领域的重要原因。

中国的`民族器乐沿袭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传统,可以说在文化发展相对多元化的今天,中国的民族器乐是一种保存和继承的较为完整的艺术形式,在中国的电影音乐中,民族器乐往往担任着重要的作用。民族器乐以其十分有特色的音色,在电影音乐中发挥了它不同寻常的表现力和渲染力。就二胡而言,与西洋乐中的弦乐器不同的是,取代了小提琴华丽的音色,二胡给人带来的印象是如泣如诉,更多的是温暖而古朴的音色中伴随着点点悲伤,正像是夏末秋初那一点点阳光,余温中透出点点寒意。这种柔美和哀婉对于表现女性的表现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除了二胡之外,像琵琶、三弦等乐器都在特定的乐种中担任特定不可替代的角色。想苏州弹词中的琵琶、京韵大鼓中的三弦,都代表这一种指定的地域的地方特色。所以说中国的民族器乐在电影音乐中不仅仅是特殊的表现力和对于情节的推动作用,还是中国广袤的土地上发展起来的丰富多元的文化特色的体现。

民族器乐在电影音乐中的应用

我们的民族器乐以其迷人的音色打动了很多人,但因为文化或者条件的原因,在国际上的应用并不广泛。所以,我们想要民族器乐在电影音乐中更好的发展,我们可以考虑民族器乐与电子音乐的结合。在好莱坞电影中我们不难发现,越来越多的中国元素进入好莱坞的电影之中。例如,《花木兰》选取的是中国的传说故事,《功夫熊猫》中用了中国熊猫的形象和中国功夫等元素。《功夫熊猫》的电影音乐中更是成功地运用了民族器乐,将民族器乐中的竹笛、二胡等融入了好莱坞式大片的音乐制作中。这为民族器乐在电影音乐中的应用做出了成功的范例。在我们国内也有许多电影音乐运用了民族器乐,运用的最多的要数展现英雄形象的中国特色武侠片。像李安的《卧虎藏龙》、张艺谋的《英雄》、《满城尽带黄金甲》和我们所熟知的李连杰的成名作《少林寺》中都能发现,民族器乐可以说更充分和完美了诠释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在张艺谋导演近期的《金陵十三钗》中琵琶不仅成为电影的背景音乐而且以一种视觉的形象出现在了观众的眼前。

民族器乐在电影音乐中应当如何发展

在电影的表现人物形象和奠定情感基调的民族器乐虽然有着很重要的作用。但是在更多的影视作品中,出于多种原因的考虑,我们不得不运用现如今发展起来的电子音乐技术来代替真人的演奏,我们在电影中听到的恢弘的交响乐队往往不是由真人录制的。我们可以想像一下,如果一个百人的交响乐队进入狭小录音棚,那是多么不方便的事情。有了电子音乐技术,我们可以只用一个制作人就能制作出一个百人乐队的音效并且可以做得非常真实,而且可以达到自然音色达不到的效果。这不仅为音乐制作提供了便利,还为电影制作节省了开支。这也是电子音乐在电影音乐中广泛应用的重要原因。所以说在电子音乐的发展成为一种大趋势的情况之下,可以使民族器乐与电子音乐的制作相结合,从而取得更好的发展。我们可以将更多出色民族器乐音色制作成为软音源,将民族器乐作为电子音乐制作中的一种特殊音色来运用,这不失为一个推广中国文化和民族器乐世界化发展的好方法。作为一个民族器乐的学习者和电影的爱好者,笔者希望民族器乐能够在电影音乐中得到更好地应用和发展。

读解电影与电影音乐论文篇十六

摘要:声乐艺术是音乐发展的历史,是音乐艺术的综合形态。

它不同于文学诗歌,也不同于纯粹的器乐表演,它有自己独特的风格。

声乐艺术包括创作的歌词、歌曲和最后审美的过程。

本文论述了声乐的构成和审美,声乐结构与审美完美结合,相互促进。

关键词:艺术美;声乐;审美

1声乐艺术的特点

1.1音乐与语言结合:声乐最突出的特征之一就是语言与音乐的结合。

声乐语言,从创作到演唱,划分为三个阶段。

它是一个词作者根据物质生活或已有的音乐创造了一种典型的文学语言———歌词。

歌词的特点是音乐性强,朗朗上口;二是通过对歌词内容理解的基础上谱曲———旋律音调;第三是通过歌词和旋律来重新创作,将声乐生动的演绎出来。

从曲调的旋律中体会出,它不能脱离音调和节奏,特别是一些丰富的民族声乐作品,丰富的民间歌曲之间几乎可以被认为是其民族语言或地方语言的延伸,因此,声乐艺术不仅是一种音乐艺术的语言艺术,而是音乐的语言艺术。

它比单纯的乐器更直观,比单纯的语言艺术更具音乐性。

1.2思想与情感的抒发:歌唱艺术以表达思想和感情为特色,歌唱艺术的美,是以音乐语言为载体,把各种思想和情感放在人们的生活中。

歌唱艺术的美妙之处就在于作者把内心的想法和感受以声乐化的语言为载体,与听者产生某种共鸣之后,它会让人们感动或受到影响。

所谓“一声唱融神处,毛骨悚然六月寒”(朱权《太和正音谱》)[1],给人一种很深的感觉,在这首歌中,在心上所引起的共鸣和震撼是强大的。

因此,它是许多歌手歌唱艺术的最高境界,是灵魂歌手的代表。

这位歌手用心灵来进行艺术创作,体味到了艺术的理念。

歌手与听者的心心相通,一同来完成艺术创作与艺术欣赏的全过程。

2声乐艺术的构成

追溯音乐史的发展,音乐美的初始表现在一个全面的音乐体裁形式。

声乐艺术是通过音乐的发展和一个全面的艺术形式,它不仅与纯文学的诗歌不同,而且也不同于工具性音乐,它不是一个简单的文学作品,它具有独立的人格、规则、原则和表现。

有它自己独特的艺术价值,给人以纯净的美。

因此,声乐表演艺术的总体结构,不可或缺。

2.1歌词:歌词是作为诗歌或词曲来唱。

歌词之美美于形式结构、意境。

它是语言的运用,生动、简洁、全面地为之歌唱表达生活的内容和理念。

它是美国歌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歌词是诗歌的文学语言形式,同时又是歌唱的用心创造,所以它必须是简洁、准确、优美的,用最基本的词语来概括人们的思想和感情,来反映生活状况。

可以说文字是语言的“灵魂”,通过文字、句子和意义来创造优美的.音乐形象,以实现歌词简洁、美观,从而达到相应的艺术效果。

作为歌词的语言,特别是优秀的诗歌、文字、散文等,一首歌长度不会太长,可以将在一段时间里的复杂的故事、思想表达明确。

2.2旋律:旋律是由不同音高的声音在一定的节奏中组成的。

旋律在声乐艺术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构成了声乐艺术的主体,是用来传递情感和精神内涵的一首歌,传达现实生活中人们的真实感受。

旋律由音调、节奏等组成。

旋律是歌曲的基本需要。

它是一种特殊的艺术风格,体现了时代和个人的独特色彩,这些因素的色调通过各种旋律的发展手法,塑性创造一个完美的声乐艺术形象。

音乐的节奏是一个一种语言的自然韵律,它也显示了某些句式的特征。

在时间和速度上,安排以不同的方式排列,呈现出各种有节奏的图案。

最后,音乐的和谐也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丰富了旋律的表现。

2.3声乐作品的创作要领

2.3.1对风格的把握: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地理风格。

在歌曲创作中不可分离民族特色。

掌握了民族风格和特色,是创作歌曲的基础。

没有民族音乐元素,谱写一首好歌很难。

2.3.2歌曲个性的突破:歌曲的个性主要表现在2个方面。

歌词与曲谱,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2]。

1、歌词的锤炼。

研究者在声乐作品中做了数百个研究,发现了一个共同的特点:所有美丽易唱的经典歌曲,歌词很精炼,歌词中总有那么一个词或句子可以让人兴奋或心潮澎湃。

要创造一首优美的歌曲,就要研究歌词了,一首优秀的音乐作品的诞生,与歌词是分不开的。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6405749.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