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子相梁读后感(模板15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30 15:34:18
惠子相梁读后感(模板15篇)
时间:2023-11-30 15:34:18     小编:文轩

通过读后感的写作,我们可以培养自己的观察力、思考力和表达能力。如何通过读后感来反思自己的成长和思想观念的变化?在阅读完一本书后,可以主动与他人交流和分享自己的读后感,获得更多的观点和反馈。

惠子相梁读后感篇一

本学期学校开展了以“激兴趣,求实效”为主题的教学活动,语文科组选定的主题是文言文的有效性教学。怎样把文言文这种离学生生活比较远的内容很好的教授给学生,怎样使文言文教学有章可循,怎样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都是我们大家一直以来思考的重点。我认为文言文教学要与文本的内容和思想对接,要与考试考查的重点对接,要与中国古代的优秀文化对接,做到“文”与“言”并重。我所上的《惠子相梁》这一课就是对我这种想法的一个尝试。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课文、释读课文、解读课文达到对课文“言”与“文”的把握。

2理解庄子故事中的比喻意义,了解庄子惠子的性格特点。

3通过课本剧让学生领会文章的趣味。

教学重点:

通过三读课文,达到对“文”与“言”的综合把握。

教学难点:

领悟庄子的思想进而理解道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教学目标的设定,充分体现了我课前的构思,可操作性强,要求的等级也是逐步上升。《惠子相梁》全文只有108字,要讲解一个课时,必定要填充许多内容,怎么选取适合学生的教学内容成了我思考的重点。我决定,在“言”上,重点从实词的一词多义突破。在“文”上,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自排课本剧,一方面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加深学生对于课文的理解。

教学的重点依旧关注了“文”与“言”。而且特别强调这不是割裂的,而是统一的,以“言”促“文”,以“文”解“言”。

教学难点的设定主要是在拓展这一环节实现,需要学生对于中国的古代文化和文人有个基本的了解。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只要教师能够引导到位,学生应该能突破这个难点。

教学过程:

导入:出示三幅图片,分别代表成语邯郸学步、井底之蛙、东施效颦,让学生根据图片说出成语并解释。学生很感兴趣,马上有学生答出,而且解释“东施效颦”很到位。教师介绍这些想象丰富的成语就出自于《庄子》一书,自然的引出对庄子的介绍。通过投影,学生把握了关于庄子的重要信息: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人,道家学派代表人物。对这些内容识记之后,转入到诵读的`环节。

诵读课文:让学生由开头读到“搜于国中三日三夜”,让学生体会“庄子来,欲代子相”这句话的感觉,或谓惠子,“或”指的是谁?他说这话的时候是怎样的心理?学生回答这可能是惠子的门客,回答时在挑拨是非,进谗言,模仿读的时候一惊一乍,能够领会这句话的感觉。我就让学生按照这样的感觉重读这一小节。接下来让学生体会:“南方有鸟,其名为g鹅,子知之乎?”这句话,怎么读出庄子的疑问语气,怎么读出庄子当时的心理是关键所在。我找了两个学生来读都还有所欠缺,我就示范朗读,学生通过听朗读感受到庄子那种潇洒自然、娓娓道来的气度,也体会到了句子的疑问语气,我让他们自由朗读时个人的体会进一步具体化。对于“夫g鹅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这句话,我提醒学生注意句子的双重否定句式,又让学生关注排比的修辞,希望学生读出特有的感悟。有一位男生读得比较到位,重音有强调,而且能读出排比的语势。对于文章的最后部分,我强调了两个“吓”字。对于鸱发出的叫声,学生都能戏剧化的模仿,对于“今子欲以子之梁国吓我邪?”这句话,学生能领会庄子那种不屑的语气。可以说整个诵读教学很成功,学生再次朗读课文时有了明显的提升。

2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班。

3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4胡不见我于王?

出示了以上四个句子,这些句子都是学生课堂上接触到的,学生很顺利的说出了“遇见”、“拜见”、“出现”、“引见”四种意思。

又比如我讲到“搜于国中三日三夜”时考查学生对于“国”字意思的掌握。

1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2国险而民附。

惠子相梁读后感篇二

知识与能力:1.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丰富文言知识。2.了解《庄子》及庄子生平、思想。

过程与方法:1.欣赏《惠子相梁》的趣味性,把握比喻的深意。2.感受“游濠梁”中反映的庄子生活的诗意,了解庄子的志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加他们对传统文化经典的了解,提高文化品位。

【教学重点】1.理解“惠子相梁”中的比喻,把握故事的主旨。2.感知惠子和庄子思想、性格、气质上的差异,理解庄子的志趣。

【教学难点】1.理解两则故事的寓意。2.引导学生鉴赏庄子寓言的艺术特点。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1.比较法2.延伸拓展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庄子和孔子一样,同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智者。但庄子与孔子的面貌截然不同,今天让我们走近庄子,感受他的机敏、幽默与诙谐。

设计(二)先秦诸子散文,虽然主要是政论文,但也是文学艺苑中的奇葩异蕾。《沦语》平实质朴,富含哲理;《孟子》文笔雄健,铿锵有力;《荀子》行文气魄雄浑;《老子》清远深邃;《墨子》质朴;《庄子》恣肆。今天,我们一同欣赏《庄子》散文中的片断。

二、资料助读。

庄子与《庄子》。

庄子(约公元的369~公元前286),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庄子生活在一个社会矛盾极其尖锐的时代,做过漆园吏。他不满现实,不与统治阶级合作,据传楚王曾以千金相邀为相,被其拒绝。庄子对后人的影响主要是《庄子》一书。

惠子相梁读后感篇三

该文节选自《秋水》。标题是编者加的。

《庄子》是庄周及其后学的著作集,为道家经典之一。

《秋水》是《庄子》中的又一长篇,用篇首的两个字作为篇名,中心是讨论人应怎样去认识外物。全篇由两大部分组成。前一部分写北海海神跟河神的谈话,一问一答一气呵成,构成本篇的主体。后一部分分别写了六个寓言故事,每个寓言故事自成一体,各不关联,跟前一部分海神与河神的对话也没有任何结构关系上的联系,对全篇主题的表达帮助也不甚大,似有游离之嫌。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轻松闲适,诗意盎然。一力辩,一巧辩;一求真,一尚美;一拘泥,一超然;让人读后会心一笑而沉思良久。

本文讲述两位辩论高手,同游于濠水的一座桥梁之上,俯看儵鱼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因而引起联想,展开了一场人能否知鱼之乐的辩论。其题虽小,其旨甚大。除了第一句用叙述语言做故事背景交代,通篇采用对话形式。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法,顶真式地把这场辩论引向深入。庄周肯定自己能知道鱼之乐,惠施则否定了庄周的说法。且不说这场辩论谁是谁非,光是两人在辩论中反映出来的敏捷思路和睿智的交谈,就令人拍案叫绝,给人一种怡情益智的享受。

“濠梁之辩”的绝妙之处,两人的雄辩之外,还在于它具有无穷的韵味。辩论的双方都紧扣主题,但辩论者的思维截然不同。惠施是从认知的规律上来说,人和鱼是两种不同的生物,人不可能感受到鱼的喜怒哀乐。庄周则是从艺术规律上来说,人乐鱼亦乐。从认知规律上来说,庄周的人乐鱼亦乐的逻辑推理纯属诡辩,但这种诡辩并不使人反感,因为庄周完全是以艺术心态去看待世界的,典型的“移情”作用,庄周是把自己的快乐移栽到鱼的情绪上,反过来更衬托出庄周的快乐。

惠子相梁读后感篇四

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鵷鵮,子知之乎?夫鵷鵮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鵷鵮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粗的词语。

(1)欲代子相____(2)非醴泉不饮____。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庄子和惠子的'个性。

4.分析“鵷鵮”“鸱”这一比喻的妙处所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试用文言文形式为本文续写一个结尾,争取有创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取代,代替(2)甜美。

3.庄子:清高自守,视爵禄如”,有着高雅的生活情趣。惠子:利欲熏心,薄情寡义。

4.鵷鵮比喻志向高洁之士,鸱比喻醉心利禄猜忌君子的小人。庄子将自己比作鵷鵮,将惠子比作鸱,把功名利禄比作腐鼠,既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和志趣,又极其辛辣地讽刺了惠子。

5.(答案合理即可)示例:惠子闻之,笑曰:鵷鵮,吾非鸱也。闻子来梁,故使人索之。见子之心,其切如是,岂敢?”

惠子相梁读后感篇五

臭的死老鼠是什么?在惠子眼里是那呼风唤雨之梁国宰相的高位。

读罢这个故事,惠子和庄子的人品自见分晓。一个醉心功名、利欲熏心、无端猜忌、心胸狭窄的小丑跃然纸上,与他交朋友,须特别提防他在背后戳你一刀。同时,一个鄙视功名、清高自守、机智幽默的志士如在眼前,与他交朋友,你浮躁的心绪会静如止水,犹如进入一个空灵的圣地。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来来往往的俗世,人们为名利而忙碌着。有人为了名利而明争暗斗、相互利用、徇私枉法,显赫一时,上演一幕幕人间闹剧。也有人视名利如粪土,守住心中的自由和逍遥。但是,在物欲横流的俗世,淡泊名利的人也会面临着经济的问题和生存的困窘。

惠子相梁读后感篇六

原文:

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鵷鵮,子知之乎?夫鵷鵮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鵷鵮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翻译:

惠施做了梁国的国相,庄子去看望他。有人告诉惠施说:“庄子到梁国来,想取代你做宰相。”于是惠施非常害怕,在国都搜捕三天三夜。庄子前去见他,说:“南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你知道吗?从南海起飞飞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树不栖息,不是竹子的果实不吃,不是甜美如醴的`泉水不喝。在此时猫头鹰拾到一只腐臭的老鼠,鸟从它面前飞过,猫头鹰仰头看着,发出‘吓’的怒斥声。现在你也想用你的梁国来‘吓’我吧?”

《惠子相梁》原文及翻译,仅供各位同学参考,希望同学的文言文学习和翻译情况越来越好越来越熟练,祝大家学习进步!

惠子相梁读后感篇七

1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

2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3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子知之乎?

4夫鹓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5于是鸱得腐鼠,鹓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以梁国而吓我邪?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1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2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3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4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1《惠子相梁》。

(1)要读出人物的语气和语调,说一说你从中读出了什么?

本篇告诉我们做人要坦诚,不能有小人之心,面对名利,要淡而视之,坦诚为人,坦荡一生。

(2)庄子讲鹓鶵故事中,鹓鶵、鸱、腐鼠分别比喻什么?故事的用意是什么?

故事里,鹓鶵比喻志向高洁之士,如庄子。鸱比喻醉心利禄猜忌君子的小人,如惠子。腐鼠比喻功名利禄。庄子没有直言痛斥惠子。而用讲故事的方式绕着弯子骂人,既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和志趣,又极其辛辣地讥讽了惠子,收到既尖锐痛快又余味不尽的效果。体现了《庄子》语言机敏、幽默、诙谐,富有想象力的特点。

(3)庄子与惠子各有什么性格?

惠子利欲熏心,薄情寡义庄子清高自守,视爵禄如“腐鼠”

(4)品味文章的美点并交流。

1、情节出人意料。朋友来贺,不喜却疑;搜捕在即,不躲自迎;义愤填膺,泰然相答;委婉相叙,一针见血。2、人物形象鲜明。惠子利欲熏心,庄子清高自守。3、比喻巧妙贴切。巧借鹓鶵故事尖锐地批评了惠子的卑劣。

2.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1)庄子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

庄子认为鱼“乐”,其实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表现庄子“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思想。庄子的这种人生态度,我以为是非常重要的,带着这样的眼光我们可以在冰冷的现实中找寻到诗意,从而丰富我的精神家园。

(2)两人辩论的结果且不论谁输赢,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庄子与惠子思想、性格、气质等方面的差异,他们的人生态度不同,试作分析。

在《庄子与惠子游于谦梁》中,惠子好辩,重分析。对于事物有一种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重在知识的探讨,缺乏美学意义上的欣赏与关照。庄子智辩,重美学上的观赏,对于外界的认识,带有欣赏的态度.将主观的情意发挥到外物上而产生移情同感的作用。能从自由活泼的生命中由衷地感受到轻松、闲适、愉悦,让人感受到日常生活中的诗意并为之深受感染。如果说惠子带有逻辑家的个性,那么庄子则具 有艺术家的风貌。

(3)你认为在庄子和惠子的辩论中,谁是胜者?

在庄子和惠子的辩论中,谁是胜者?关于这一点,历来争论不休。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看法:

1从故事本身来看,庄子占了上风。结尾处,在惠子巧妙地援引庄子的反驳建立起符合逻辑的推理后,庄子似乎应该无言以对而就此认输了,可是他却又返回争论的起始,借偷换概念而避重就轻地将惠子的发难化解了。所谓偷换概念,指他把惠子说的“安知”,解释成“哪里知道”或“怎样知道”,而惠子的本意却是“怎么(能)知道”。

2从逻辑上看,惠子是胜者。前面说过,庄子是靠故意曲解惠子的意思,才在争论中得以维持自己最初的判断,而这种做法显然是有悖于逻辑判断规则的,所以说,惠子才是胜者。

3从逻辑上看,庄子其实并不应该输,只是他没找准方向,以至给惠子留下了可乘之机。

(4)《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你同意庄子的见解还是惠子的见解,谈谈你的看法。

这个问题其实是一个永远辩不完的问题,其实对于他们两个人,本身不能用“对”与“错”来判断,只能说惠子好辩,重分析,他对于事物有一种寻根究底的态度;庄子则重欣赏,对外界的认识,总是带有欣赏的态度。惠子是一个逻辑家,庄子则更具有艺术家的气质。

(5)精彩的诡辩。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整个一个故事,便是由人物之间的论辩组成的。从逻辑上看,惠子是胜者,但从论辩的过程和结果看,充分体现了庄子的论辩的机敏和巧妙。尤其是故事的结尾,是庄子最后的反击。庄子说:惠子你说我怎知道鱼的快乐时,便已显示你已经知道我明白了鱼的快乐才问。从逻辑上说,惠子本来不肯定庄子是否知鱼之乐,且有不知鱼的快乐的意思,而庄子却说惠子已经过知道他是知道的,可说是扭曲了惠子的原意。此外,最后一个答案:我是在濠上知道的,又把惠子“你怎样知道鱼乐”的问题变成了“你在哪里知道鱼乐”,在逻辑上可说是个偷换概念的诡辩,是答非所问的对语;可是,这正展示了庄子善用语辞上的巧妙在逻辑上回避了一己的矛盾的机敏。

(6)第二则,庄子的辩解显然是不符合逻辑的诡辩,如果你是惠子,你会继续怎样辩论?

3(1)庄子是家的代表人物,《庄子》一书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成语典故,例如、

道游刃有余望洋兴叹(螳臂当车涸辙之鲋朝三暮四沉鱼落雁相濡以沫等)。

(2)《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以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三篇文章中孟子的形象与《庄子故事两则》(《惠子相梁》、《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中庄子的形象有很大不同。请你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孟子与庄子形象的不同点。

孟子积极入世;庄子消极避世。答到“积极”、“消极”或“入世”、“避世”的意思,均可得满分;答到孟子“重义轻生”,庄子“不贪图富贵,幽默风趣”等也可给满分。

请揣摩“庄子往见之,曰:……”中庄子“曰”的神态或表情,用一个词描摹。

冷笑(或嗤笑、愤怒、鄙夷)。

(3)这一场辩论中的庄子与惠子,你欣赏的是谁?为什么?

惠子相梁读后感篇八

这两则故事均选自《庄子•秋水》,讲的都是庄子与惠子的故事。《惠子相梁》表现了庄子和惠子截然不同的生活志趣。故事富有趣味性,情节发展出人意料,人物形象对比鲜明,比喻巧妙贴切。《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表现了两人可以相与游玩、辩论的朋友关系。它虽然由庄子和惠子的辩论组成,但轻松、闲适,让人感受到日常生活中的诗意并为之感染。

教学本文,目的不在于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庄子》一书的思想,把握其艺术特征,而在于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加他们对传统文化经典的了解。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欣赏《惠子相梁》的趣味性,把握比喻的深意;感受“游濠梁”所反映的庄子生活的诗意,了解庄子的志趣。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丰富文言知识。

2.了解《庄子》及庄子生平、思想。

能力目标。

1.欣赏《惠子相梁》的趣味性,把握比喻的深意。

2.感受“游濠梁”中反映的庄子生活的诗意,了解庄子的志趣。

德育目标。

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加他们对传统文化经典的了解,提高文化品位。

教学重点。

1.理解“惠子相梁”中的比喻,把握故事的主旨。

2.感知惠子和庄子思想、性格、气质上的差异,理解庄子的志趣。

教学难点。

1.理解两则故事的寓意。

2.引导学生鉴赏庄子寓言的艺术特点。

教学方法。

1.比较法通过学生译文和标准译文的比较过好语言关,通过惠子与庄子的对比过好寓言关和思想关,通过一、二则故事的不同文风比较过好欣赏关。

2.延伸拓展法拓宽阅读视野,了解庄子的思想。《庄子》散文的艺术特点。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资料助读;自读课文,疏通文句,把握文意,过好语言关;引读提高,理解两则故事的寓意,过好寓言关;感知惠子、庄子的不同表现,过好思想关;美点寻踪,欣赏两则故事;延伸拓展,了解庄子散文的艺术特色。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

庄子和孔子一样,同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智者。但庄子与孔子的面貌截然不同,今天让我们走近庄子,感受他的机敏、幽默与诙谐。

设计(二)。

先秦诸子散文,虽然主要是政论文,但也是文学艺苑中的奇葩异蕾。《沦语》平实质朴,富含哲理;《孟子》文笔雄健,铿锵有力;《荀子》行文气魄雄浑;《老子》清远深邃;《墨子》质朴;《庄子》恣肆。今天,我们一同欣赏《庄子》散文中的片断。

二、资料助读。

庄子与《庄子》。

庄子(约公元的369~公元前286),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庄子生活在一个社会矛盾极其尖锐的时代,做过漆园吏。他不满现实,不与统治阶级合作,据传楚王曾以千金相邀为相,被其拒绝。庄子对后人的影响主要是《庄子》一书。

《庄子》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其文汪洋恣肆,想象丰富。气势壮阔。《庄子》共33篇,分内篇、外篇、杂篇。内篇7篇为庄子所作,外篇15篇和杂篇11篇一般认为是其门人和后学者的伪作。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鲁迅先生称赞“其文则汪洋辟阉,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郭沫若也评价说:“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实在是绝无仅有。”(《庄子与鲁迅》)因而他的作品被人称之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庄子》散文对后世的影响。

《庄子》在先秦诸子中,无论就他的思想或文风来说,都是属于南方一系,即楚国文化的代表,所谓“庄狂屈狷”,正道出了他们独具的浪漫主义精神。

李白纵浪恣放的诗篇,直承《庄子》且不说,后如柳宗元论文,主张“参之庄老以肆其端”,龚自珍《病梅馆记》那种追求个性解放的强烈感,显然汲取了庄周《秋水》篇的精神。

三、突破语言关。

1.学生白读课文,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翻译。

2.多媒体显示课文参考译文。要求学生与自己的译文对照,找出错误的地方,并思考译错的原因。

多媒体显示:

惠施做了梁国的国相,庄子去看望他。有人告诉惠施说:“庄子到梁国来,想取代你做宰相。”于是惠施非常害怕,在国都搜捕三天三夜。庄子前去见他。说:“南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鸩鹑,你知道吗?鸩鹑从南海起飞飞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树不栖息,不是竹子的果实不吃,不是甜美如醴的泉水不喝。在此时猫头鹰拾到一只腐臭的老鼠,鸩鹑鸟从它面前飞过,猫头鹰仰头看着鸩鹑,发出‘吓’的怒斥声。现在你也想用你的梁国来‘吓’我吧?”

2.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庄子与惠施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白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惠施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惠施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可以肯定的!”庄子说:“请从我们最初的话题说起。你说‘你哪儿知道鱼快乐’的话,说明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快乐而在问我。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3.教师归纳总结重要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多媒体显示:

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

(2)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3)非梧桐不止。

(4)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5)于是鸱得腐鼠。

(6)鱼出游从容。

(7)是鱼之乐也。

学生明确:(1)相:名词用作动词。做宰相。(2)同:国都、京城。(3)止:栖息。(4)安:疑问代词,怎么。(5)于是:在这时,与现代汉语中表意不同。(6)从容:安闲自由;现在多指“在危险面前冷静不慌忙”。(7)是:这。

四、引读提高。

1.理解两则故事的寓意,过好寓言关。

提问:(1)庄子讲鹌鸨故事的用意是什么?

(2)庄子坚持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

学生思考,明确:(1)鹌鸨的故事里,鹎鸨比喻志向高洁之士。鸱比喻醉心利禄猜忌君子的小人。庄子将自己比作鹌鸨,将惠子比作鸱,把功名利禄比作腐鼠,既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和志趣,又极其辛辣地讥讽了惠子。庄子没有直言痛斥惠子。而用讲故事的方式绕着弯子骂人,收到既尖锐痛快又余味不尽的效果。

(2)庄子认为鱼“乐”,其实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

教师引申:《庄子•秋水》中还有这样的故事:楚王打算让庄子做国相。派人去请他。庄子却借乌龟的故事表示。他宁愿在荒泽草野间过自由自在的生活。《庄子》从不干巴巴说教,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形象、幽默机智的寓言故事说理,把哲理和诗情艺术地交融在一起。

2.比较庄子与惠子思想、性格、气质等方面的差异,理解庄子的人生态度,突破思想关。

学生讨论明确:《惠子相梁》中,惠子利欲熏心,薄情寡义,以自己的心思猜度庄子,却不知庄子清高自守,视爵禄如“腐鼠”,避之惟恐不及。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中,惠子好辩,重分析。对于事物有一种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重在知识的探讨。庄子智辩,重观赏,对于外界的认识,带有欣赏的态度,将主观的情意发挥到外物上而产生移情同感的作用。如果说惠子带有逻辑家的个性,那么庄子则具有艺术家的风貌。

教师总结:庄子心境旷达,视荣华富贵如敝屣,他有着高雅的生活情趣。《秋水》一文所宣扬的是庄子一贯的思想,即人的生死、寿夭、祸福、穷通、贵贱、贫富、得失、成败等等都是完全相对的东西,并且是人力所不能左右的,应一切顺其自然。庄子鄙视功名富贵,追求快乐自由便是这种思想支配下的心灵选择。

引申:庄子思想虽有消极虚无的一面,但其根本目标却在于要使人的生活和精神达到一种不为外物所束缚、所统治的绝对自由独立的境界。多少年来,庄子思想曾给乱世中饱经沧桑的心灵以莫大的安慰,即使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也有它独特的作用。

3.美点寻踪,欣赏《庄子》散文的艺术特色。

(1)学生涵泳品味文章的美点并交流。

成果展示:

《惠子相梁》这则故事富有趣味。

情节出人意料。朋友来贺,不喜却疑;搜捕在即,不躲自迎;义愤填膺,泰然相答;委婉相叙,一针见血。

人物形象鲜明。惠子利欲熏心,庄子清高自守。

比喻巧妙贴切。巧借鹩鹌故事尖锐地批评了惠子的卑劣。

描摹生动传神。鸱卫护“腐鼠”,丑态十足,让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轻松闲适,诗意盎然。一力辩,一巧辩;一求真,一尚美;一拘泥,一超然;让人读后会心一笑而沉思良久。

五、延伸拓展。

教师分发文字资料,资料内容如下:

(一)。

逍遥游(节选)。

北冥有鱼,其名曰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二)。

秋水(节选)。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矣渚崖之间,不辨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阅读上面两个片断,体味《庄子》散文的艺术特色。

学生思考,明确:《逍遥游》意象雄奇,想象神奇,文风恣肆。

《秋水》文采斐然,百川灌河的浩淼,“两淡渚崖之间不辩牛马”的声势,河伯“欣然自喜”的天真得意,皆历历如在眼前。

教师总结:从我们了解的《庄子》散文的四个片断来看,《庄子》散文善于通过寓言故事说理,想象神奇,语言灵动而有气势,幽默、诙谐,是诸子散文中的精品。

六、课堂小结。

这两则故事集中表现了庄子的思想和《庄子》散文的寓言特色,形象生动,耐人寻味,如甘醴似琼浆,让人百品不厌。希望大家课后阅读《庄子•秋水》,全面了解庄子,包括他的人生观、政治观、社会观,探究庄子与孔孟的区别。

七、布置作业。

1.阅读下面一段文字,谈淡你的理解。

庄子送葬,经过惠子的坟墓,回头对跟随他的人说:“楚国郢人捏白垩土,鼻尖上溅到一滴如蝇翼般大的污泥,他请匠石替他削掉。匠石挥动斧头,呼呼作响,随手劈下去,把那小滴的泥点完全削除,而鼻子没有受到丝毫损伤,郢人站着面不改色。宋元君听说这件事,把匠石找来说:‘替我试试看。’匠石说:‘我以前能削,但是我的对手早已经死了!’自从先生去世。我没有对手了,我没有谈论的对象了!”(《徐无鬼》)。

提示:惠子死后,庄子再也找不到可以对谈的人了。在这短短的寓言中,流露出纯厚真挚之情。能设出这个妙趣的寓言,来譬喻他和死者的友谊,如此神来之笔。非庄子莫能为之。

2.课外阅读《庄子》选段。

惠子相梁读后感篇九

文言文阅读(20分)。

【甲】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鶵,子知之乎?夫鹓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鶵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乙】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涂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注释:【往先】指先去表明意图。【愿以境内累矣】楚王想要那国家麻烦您了。意思是楚王想要庄子作楚相。【巾】覆盖用的丝麻织品。【笥(si)】竹箱。句中的“巾”“笥”都活用为动词,即装在竹箱里用巾盖住的意思。【曳】拖着。【涂】泥。【往矣】去吧!

小题1:下面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惠子相梁杂然相许b.或谓惠子曰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c.庄子往见之才美不外见d.庄子持竿不顾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小题2:下面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其名为鹓鶵----其如土石何。

b.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钓于濮水。

c.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辍耕之垄上。

d.愿以境内累矣----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小题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6分)。

(1)夫鹓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2)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涂中乎?

小题4:【甲】文中的“鹓鶵”“鸱”“腐鼠”各比喻什么?庄子讲鹓鶵故事的用意是什么?(4分)。

小题5:【甲】【乙】两文中,庄子用什么方法表明了自己的什么态度?这种表达方式有什么好处?(4分)。

小题1:b。

小题2:b。

小题4:鹓鶵比喻庄子自己;鴟比喻惠子;腐鼠比喻功名利禄。表明自己的立场和志趣,讥讽了惠子醉心于功名利禄而无端猜忌小人的丑态。

小题1:。

试题分析:a句中“相”一为“当宰相”一来“相互”,c句中“见”一为“相见”一为“显露”,d句“顾”一为“看”一为“拜访”,b句中“或”都是“有人”的意思。

小题2:。

试题分析:a项中“其”一为代词“它”一是语气词,b项中“之”一为代词“它”一为动词“去、到”,d项中“以”一为“因”一为“凭借”,b项中“于”都是“在”的意思。

小题3:。

试题分析:第一句中鸟的名称和地名直接用,不用翻译,把“非……不……”的意思理解清楚。第二句,把“宁”“留骨而贵”“曳尾涂中”解释准确。

小题4:。

试题分析:看清文中文字:“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曰:……”,句中的这两个比喻是庄子说的,惠子为官,庄子不为官,再看文中所提到的鹓鶵与鴟的“食性”,一高贵一低俗,思考这些内容便可作答。

小题5:。

试题分析:从说理方法和效果上来考虑这个问题,显然,文中“鹓鶵”“鴟”皆非实说,是以物喻理,一方面增强了文章的故事性,平添趣味,一方面也形象生动地说明了道理。

惠子相梁读后感篇十

1、找出文中交代事件起因的句子。

2、文中哪个字触及了惠子的心病,是引起惠子恐的缘由?

3、搜于国中三日三夜一句分别从哪个角度写出了惠子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心理?

4、文中鹓、鸱、腐鼠分别比喻什么?

5、本文成功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请你找出几处,谈谈这些对比的妙处。

2、代。

3、前半句从空间的角度写搜捕范围之广,后半句从时间角度写搜捕时间之久。

4、文中庄子将自己比作鹓,将惠子比作鸱,把功名利禄比作腐鼠。

5、首先是惠子和庄子的对比;惠子唯恐失去相位,到处搜捕庄子,惶惶不可终日;庄子蔑视荣华富贵,内心坦然,他主动来到惠子的眼前。特别是他们截然不同的嗜好对比(即梧桐、练实、醴泉与腐鼠的对比)中,塑造两个截然不同的形象,从而有力地表现了鲜明的爱憎感情。

惠子相梁读后感篇十一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轻松闲适,诗意盎然。一力辩,一巧辩;一求真,一尚美;一拘泥,一超然;让人读后会心一笑而沉思良久。惠子好辩,重分析。对于事物有一种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重在知识的探讨;庄子智辩,重观赏。对外界的认识带有欣赏的态度,将主观的情意发挥到外物上而产生移情同感的作用。如果说惠子带有逻辑家的个性,那么庄子则具有艺术家的风貌。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这句话牵连到认识论的问题。其实,从认识论的角度来说,异类之间无法相通,无法交流感情,鱼有鱼的欢乐,人有人的悲伤。然而,庄子推崇“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天人合一思想,与万物平等共生,与外界契合无间,我思故我在,心即理,心即物,心即事,认为事物是可以认识的,可以通过事物的表情状态,移情同感,看出它的喜、怒、哀、乐的。所以,庄子认为“鱼之乐”,是通过“鯈鱼出游从容”的动作情状而获知的。其实,这是一种感悟观赏的.方式,这是他把自己的愉悦心境投射到鱼身上的结果,这与“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庄子认为鱼“乐”,其实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两人辩论的结果且不论谁输赢,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庄子与惠子思想、性格、气质等方面的差异,分析两人的性格。惠子好辩,重分析,对事物持认知心态。对于事物有一种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重在知识的探讨。庄子智辩,重观赏,对事物持艺术心态。对于外界的认识,带有欣赏的态度,将主观的情意发挥到外物上而产生移情同感的作用。如果说惠子带有逻辑家的个性,那么庄子则具有艺术家的风貌。从逻辑上看,是惠子占了上锋。因为庄子是强词夺理;如果从形式上说,是庄子占了上锋。因为庄子说了后惠子就没有话可以用来反驳了。

庄子是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文章,想像力很强,文笔变化多端,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并采用寓言故事形式,富有幽默讽刺的意味,对后世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庄子》在哲学、文学上都有较高研究价值。研究中国哲学,不能不读《庄子》;研究中国文学,也不能不读《庄子》。

他的思想包含着朴素辩证法因素,主要思想是“天道无为”,认为一切事物都在变化,他认为“道”是“先天生地”的,从“道未始有封”,庄子主要认为自然的比人为的要好,提倡无用,认为大无用就是有用。就像“一棵难看的树被认为无用,有一个木匠要找一棵树作房梁,但这棵树太弯了,没法做房梁;第二个木匠找树做磨的握柄,要弯的,但这棵树太难看了,又没办法;第三个木匠要做车轱辘,但这棵树长得不行,从某方面讲是无用的。但从庄子的角度看,无用就是有用,大无用就是大有作为,所以庄子提倡无用精神(即“道”是无界限差别的),属主观唯心主义体系。“道”也是其哲学的基础和最高范畴,即关于世界起源和本质的观念,又是之人认识境界。主张“无为”,放弃一切妄为。又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因此他否定一切事物的本质区别,极力否定现实,幻想一种“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惠子相梁读后感篇十二

春光明媚,一片生意盎然,我与庄周闲来无事,来到桥上游玩。桥下,碧绿的水中缓缓游来一小群鱼,有金色的,有黄色的,有白色的,时而成群游戏,时而浮于水面吐个泡泡,像是要啄破宁静的水面。

“你看!那些鲦鱼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如此怡然,这是鱼的快乐啊!”见庄子捋着胡子,眯着眼睛笑着说,像是对着水中鱼,又像是若有所思。

我极不赞同他的观点,心想:他这想法也太不符合逻辑了吧!忍不住反驳:“你又不是鱼,怎么就知道鱼的快乐了?这分明是错的!”我实在无法忍受他匪夷所思的想法。谁料庄子却不慌不忙地辩道:“你又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他仰着头,很不服气的样子,还带有几分挑衅地扬起眉毛。

明明就是他不对,怎么反倒他理直气壮?我顿时感觉血液涌上头,胸脯剧烈起伏,一手紧握,一手指着鱼儿说:“我不是你,当然不知道你,你本来就不是鱼,你,肯定也不会不知道鱼的快乐!这是千真万确的事了!”

惠子相梁读后感篇十三

《惠子相梁》这则故事,辛辣地讥讽了醉心于功名富贵者的嘴脸,表现了庄子对功名利禄的态度。故事发展出人意料,任务形成鲜明对照,比喻巧妙贴切,收到言简义丰的效果。

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鵷鵮,子知之乎?夫鵷鵮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鵷鵮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惠子相梁全文翻译:

惠施做了梁国的国相,庄子去看望他。有人告诉惠施说:“庄子到梁国来,想取代你做宰相。”于是惠施非常害怕,在国都搜捕三天三夜。庄子前去见他,说:“南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你知道吗?从南海起飞飞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树不栖息,不是竹子的`果实不吃,不是甜美如醴的泉水不喝。在此时猫头鹰拾到一只腐臭的老鼠,鸟从它面前飞过,猫头鹰仰头看着,发出‘吓’的怒斥声。现在你也想用你的梁国来‘吓’我吧?”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惠子相梁读后感篇十四

1.找出文中交代事件起因的句子。

2.文中哪个字触及了惠子的心病,是引起惠子恐的缘由?

3.搜于国中三日三夜一句分别从哪个角度写出了惠子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心理?

4.文中鹓、鸱、腐鼠分别比喻什么?

5.本文成功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请你找出几处,谈谈这些对比的妙处。

1.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

2.代。

3.前半句从空间的角度写搜捕范围之广,后半句从时间角度写搜捕时间之久。

4.文中庄子将自己比作鹓,将惠子比作鸱,把功名利禄比作腐鼠。

5.首先是惠子和庄子的对比;惠子唯恐失去相位,到处搜捕庄子,惶惶不可终日;庄子蔑视荣华富贵,内心坦然,他主动来到惠子的眼前。特别是他们截然不同的嗜好对比(即梧桐、练实、醴泉与腐鼠的'对比)中,塑造两个截然不同的形象,从而有力地表现了鲜明的爱憎感情。

惠子相梁读后感篇十五

享受着眼前的荣华富贵,享受着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光耀人生,想到自己毕生的心愿得以实现,自豪和满足便萦绕着我的心,这几日的生活如同梦境一般。

“报!周庄前来道贺,已在城中驿馆歇下,明日便面见宰相。”士兵的报告打断了我的思绪,却使我猛地想起了周庄,这人虽然一直思想政见与我不和,但他确实是一个难得的人才,不如收入自己的帐下,也好让以后自己在这朝中立足啊!嗯,此番庄周前来,我务必要与他把酒言欢,好生款待!

士兵退去后,有一个声音传入我的耳中:“丞相大人,臣下可是听说这庄周与您政见不和,这种人平白无故的来向您道贺,定是心怀鬼胎!说不定就为了您的相位而来呢!还请丞相思虑周全,早作打算!”

另一个说:“人才对于你自己来说不止周庄一人,他虽然可以称得上是救命稻草,但也是棵致命的毒草啊,孰轻孰重,一目了然!”

“报!禀宰相!周庄没有找到!”

果然,他早有提防,三天三夜都无法找到他的身影。正当我心乱如麻时,周庄仿佛从天而降:一身素装,虽有些陈旧,但也是干干净净的,他的眸子紧盯着我,有力而坚定。令我惊奇的是面对我他没有丝毫的恐惧,说:“我与宰相素日好友,见好友发达前来道贺,却险些被捕,着实令我心寒。”我沉默了,想要辩诉却无从下口。

“您知道有一种鸟叫鹓鶵吗?它要从南方,千里迢迢飞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树它不停歇;不是竹子的果实它从来不吃;不是甘甜的泉水它绝对不喝。此时一只猫头鹰拾到一个早已腐臭的老鼠,正紧张地抓紧它担心被人抢食,看见鹓鶵在它头上飞过,这只猫头鹰拼力嘶叫,保护自己认为美味的食物,”他停了一停,用眼角扫了我一下,“丞相,如今你也想吓我而保住你的相位吗?”

我羞愧难当,庄子当然是在用故事讽刺我见利忘义,但他的胸襟和胆量海纳百川,这是我永远学不来的啊!

白鹤梁的导游词。

混凝土梁施工员求职简历模板。

农村三相用电申请书。

女性的政治改写。

分析高铁预制箱梁施工技术。

论“亲亲相隐”制度的现代价值。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6735684.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